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译文赏析通用20篇正文

《小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原文译文赏析通用20篇》

时间: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创作背景 2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和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注释 3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6、海:指黄河。

7、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摩天:碰到天。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4

河:黄河。仞:古时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仞。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摩天:天接触,形容很高。

这两句大意是:万里黄河滚滚东流,奔腾入海;巍巍高山峥嵘雄峙,上接苍天。

译文1: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译文2:

三万里的黄河呵向东注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呵上摩青天。

沦陷区的遗民眼泪都已哭干了,

眼巴巴地盼望南宋军队一年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六十八岁的陆游,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描写了沦陷区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然而这美好的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字里行间流露出悲痛之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两句写沦陷区的百姓热切盼望恢复之情景。沦陷区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他们的泪水已经流干了,他们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泪尽”、“又”都是充满感情的词汇。南宋统治者奉行投降路线,每每和金人签定“和约”,他们置沦陷区百姓的死活于不顾,诗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爱憎分明,感情真挚、沉痛,尤其是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极力赞美祖国半壁河山的壮丽,正所谓“以乐景写哀,则哀感倍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教学过程: 6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出示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诗中的河、岳指的就是黄河和华山,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它们的雄伟壮观?请同学们找找看。

交流,边交流边释义。

重点:三万里五千仞摩

个别读,齐读

祖国的山河如此的壮美,(板书)可它却曾被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播放视频。

从这段影片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多请几位同学来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时的场景让大家……。你们知道吗?北宋后期,民不聊生,那是因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金”大举出兵,一举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后来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杭州),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边说边出示地图。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迁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着南迁吗?不能,这些留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就被称为“遗民”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这句诗。那么诗中的胡尘又是指什么呢?交流。

“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是指金兵,“尘”呢是灰尘,灰尘怎么来的?骑马扬起的,就像大家刚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当时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后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会有什么企盼?

一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再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感受?“尽”“又”请同学释义这两句古诗。

是啊,北方的遗民盼了一年又一年,这首诗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就是陆游,让我们一起齐读整首诗。生齐读。

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陆游的心情吗?生交流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一生勤于创作,写了大量表现抗金保国的作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此时,他已经身处南宋,生活安定,但当他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昏昏度日,想到北方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日子,他的心情难以平静,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5岁,但只要一想到北方的遗民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说边出示诗题及停顿,让我们带入诗题齐读这首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请看他临死前留下的诗《示儿》,出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宋朝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

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注释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要想理解这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公元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本诗是其中一首。

译文及注释 8

译文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⑶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怆(chuàng):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思想感情 10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鉴赏 11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郁胜,第二首则以雄浑胜。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为辽阔,感情也更为沉痛。

“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

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1]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注释 12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宋代:陆游 13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主题凝聚、资源整合 14

基于统编教材着力体现“1+x”群文阅读探索,我力图构建以提升学生的阅读� 以此形成对陆游的爱国之志形成助力理解。

身在南方的诗人陆游并未选择平凡安逸生活,而是时刻心系北方百姓,期盼收复失地,他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家国情怀演绎的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最最难能可贵的吗?课上让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壮丽山河图”“遗民泪望图”是学生显而易见的,但诗题中的“陆游北望图”往往是学生注意不到的。为此我从百姓的“望”引到陆游的“又”,结合陆游立志“一寸丹心唯报国”以及《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诗作,展示了陆游坎坷而忠贞报国的一生。这样下主题更为凝聚,整合资源以家国情怀为线索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一片深情,让品味诗作与解读诗人两个内容相互支撑。

“像这样以精读文� 以同样的题材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同的作品,则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也能使学生受到感染。

诗歌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家国情怀,课上一系列的推荐以及课后让学生背诵陆游的一爱国的诗,制作爱国古诗词手抄报、进行爱国古诗词交流的语文活动,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大大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王崧舟老师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这一课,总的感觉还是上得比较满意,只是感觉自己的话还是有点多。怎样让学生能入情入境,而又能再让老师轻松一些,是值得以后继续琢磨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

宋代: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译文及注释 1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

将晓:天将要亮了。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板书设计 1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精心设计,突破难点 18

1.课题质疑,首尾呼应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诗人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诗人有什么样的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近陆游,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去感受秋夜将晓,篱门外一位老人的情怀。

这首诗的题目揭示了全诗的内容,蕴含了诗人的爱国情感。由诗题产生的疑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及产生感慨的原因,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学有目标。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来读一读诗的题目: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呢?(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诗人感慨万千!

在品析全诗的基础上再回头看诗题:作者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水到渠成,与诗题的质疑形成了很好的照应,整节课的教学清清楚楚一条线。

2.自读自悟,以悟促读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理解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不是难事。怎样让学生去品味诗句背后的情感呢?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注意了哪些字?圈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集体交流(重点字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可以打乱顺序)。引导学生品析“遗”“泪尽”“胡尘”“望”“又”等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

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悲惨的画面?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在音效的渲染下,“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4.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出示幻灯片:(1177年陆游52岁作《关山月》;1186年陆游61岁作《书愤》;1192年陆游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193年诗人68岁作《秋夜将晓出篱门凉有感》;1210年诗人85岁作绝笔诗《示儿》)你能从这些具体数字中感受到什么呢?(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拓展了几首诗,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

教学总是有遗憾的。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一定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作者简介 19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1]),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2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诗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