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资料优秀18篇》
屈平(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 1
屈原_初中记叙文
夹着黄沙般的风把我吹得脸在抽搐,但是,在这满眼的青绿中,哪里会有黄沙,噢,也许这是来我心中的吧!
抽剑扣舷,清清的河水在剑刀下划过一道浅痕。突然,我把佩剑高举过头,用力地挥舞着划动。薄如蝉翼的水花,在船头变化着,宣泄着心中的恕气。
船夫看呆了,也许世人从未看过我疯狂的样子,但我能不疯吗?“固时俗之工巧,偭矩矩儿改措”世人都醉我独醒,这和醉了有什么区别!
当初我怀着八斗之才,把我的赤子般的爱国之心恭恭敬敬地呈上那个宫庭,换来只是一次次把我的赤诚全被抹杀。世人一次次骂我:“愚忠啊,愚忠”!而有谁知道,我那一夜长跪在雪门前的辛酸,我那一次次怒啸在撕烈寒风中的崩溃,我这一桶桶水倾泻到脸上时的狂丧!这些,都是为了谁啊?
为了楚王?不,我只是无法把我追求正义真理的心交结他们糟踏!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汩罗江水,还在汹涌着,日出日落伫立在江面,凭流水,淘不尽,我那无穷的愁绪。曲,是世俗之道,直,是我生命之本。“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夜,已深了,汩罗江,一轮明月清如水,呵,月亮也是圆的。,曲的呀!但它却是如此可爱。
抑郁之园,这注定是我最后葬身的地方。莫负明月邀我饮,着我铁衣映月银。
那一身银甲,在被十五年的掩盖下,今天又照出了它的光辉。我虽是个文人,此时又开始重温十五年前的梦。月下舞剑,寒甲如冰,吐一口酒,,涂沫在剑上。佩剑陆离,你为谁狂,,一身戎装,明月照耀,我心了然
—无边木叶萧萧下,一度春秋一分愁。岁月又从我身边掠走了一年的时光,
无边木叶萧萧下,一度春秋一分愁。岁月又从我身边掠走了一年的时光,而陪伴着我的,依旧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汩罗。汩罗啊汩罗。我恨你如此无情,我妒你如此逍遥唉,算了,不跟你说话了,免得我又精神分裂了。
今天天气阴凉,南山的雪峰上,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我下了决心,带上剑出发了,山麓是无边的林海,半黄半绿的树影间,依稀看到灰天和白雪。
虫兽们也纷纷出来活动了,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都很不友善,脚上的伤口透过草鞋渗出了血。
走在南山的山腰中,隐约地听到一阵歌声:“山间何处有红尘,指点桃花又一春。闲时惟有箫剑意,直教南山外”,而后有响起了如烟如缕的箫管之声。这真是难得的洒脱之音啊,循声而往。耳边更多清泉之声,这几丝天籁洗涤着我的灵魂,安抚着我的心灵。泉在面前形成了一张明镜潭,水在这稍作停留后注入山麓,小河,注入汩罗江。靠潭而立是一所门扉半开的茅屋,当我正要走近时,又听到那个声音:“林扉已足深,何有楚狂人?”
呀!这一定是位高人,我驻足不前,恭敬叫道:“在下楚人屈原,因被尘世烦绕,故向仙人请教”。
“凡鸟末世来,岂有挽回天下才”,从屋中走出一位峨冠博带道人,却右手握箫,左腰佩剑,发未有半点霜白,浓眉下的眼中表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超然脱俗神色。他两手抱拳道:“屈大夫,久仰!”
我惊讶于他的装束竟与我如此相似,忙欠身道:“不敢不敢。”
他轻轻用剑在潭水间拨动,突然,一条条水柱从剑下划出,直直地在空中向我洒来,我闭眼接受这扑面而来的水,顷刻间,我湿透了。
“这清泉潭的水能否涤尽你的污垢?”道人问道。我昂着头,说:“连汩罗江也洗不尽的痕迹,怎是污垢?”“哈哈,汩罗江本来就已是浊世里的一条江,哪有潭水清澈?”看着他淡然漠视的样子,我愤然掉头:“满嘴浊世尘世,连苍生都不顾的人,我还有什么话和你说呢?”
正当我离去时,耳边又响起他的声音,“屈大夫,楚庭岂是你兼济天下的地方,汩罗江边领土,即将沦丧,你一心牵挂的君主,已成为阶下之囚。”
这是我已经料到却不能接受的呀!山路已记不清是如何走完的了。耳际的话语,让心灵遭受刀割。走回汩罗边上,我看到了百年的宫庭被铁马烈火延平的瞬间,我看到了苍生万姓在断戟残旗的土地上流离的情景。
明月清风下,远处传来马蹄的声响,我却解下了佩剑与箫管,一步一步地走向江心,寻找我的灵魂归宿。
故事(一), 2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诗歌: 3
(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离骚(节选)
(二),问天蹉跎多少年
------------写给伟大的诗人屈原
1、一善除万恶
二目看穿三千世界
上下而求索
哭尽长江黄河
2、水潺潺 月绵绵
扶石岱宗恒山
情悠悠 路漫漫
笑逝乌夜云天
3、三思楚辞九歌
天问世间坎坷为何
心已归楚 魂愿归楚
梦筑楚土之间
4、问天蹉跎多少年
泪中热雨帘帘
生不逢世兮 死亦盖世矣
忠曲灵安灵安
轶事典故: 4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姓,但楚王是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七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屈瑕,他的后代就 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间。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贞于孟陬”意为太岁星逢寅,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 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学界一般定为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觉得自己的生辰有些与众不同,所以他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思是说:父亲看到我生辰不凡,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司马迁曾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王室为芈姓熊氏,芈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怀王熊槐为本家。春秋时期,楚武王封儿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领,因为瑕王子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由此,楚王为芈姓熊氏,屈氏就成为了熊氏的一个支氏。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魏晋之后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对屈原的评价 5
屈原其实是个没有什么黑点的人,对于他的评价似乎也没有特别走向极端或者是两极分化的情况存在。当然除了对他的性取向有一些争议。
有一种说法是《离骚》表面上是表达了屈原对于朝政的不满与自己的郁闷,但实则是他在吃楚王的醋。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至于这一点的真假已无从可辨,怎么推断出来的也不想深究,作为我个人来讲,只是当个趣闻来听听也不错。
那么说正经的,不可否认,屈原的确是个忧国忧民,有着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并且单纯的一心想实现它的“五星好少年”。但是他也的确是个情商不高,得罪人却不自知的贵族少爷,也是一个心气极高的极富有才华的文人。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这样固执的人,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评价他或许就没有那么好了。世人都爱称颂这等有才华又愿意牺牲自己的人,而我却觉得他们是一群被国家大义绑架的可怜人。在我看来,屈原的性子中的“固执”就是笨,被人流放也怪不得别人,因为既然身在朝野,就要明白其中的规则。若你真的心怀天下,那么首先就要让自己留在一个能为天下人办事儿的地儿。
再来看,屈原是个文人,文采斐然。一般文人都心高气傲,这份气节让人佩服,但是也是最终让他被流放,投江自杀的一大原因。当然,如果没了这份气节,或许也就没有这些佳作,也成就不了历史上的那位屈原。
屈原 6
您从几千年前汨罗江中的浪花里走来,与我相视一笑。那深邃的目光中闪过一丝辛酸。捧读您的故事,我仿佛正与您在弥漫着艾草芬芳的小屋里对酒当歌,酒不醉人人自醉。
少年的您,谦虚朴实。
您凭着一纸《橘颂》而红遍大江南北,年纪轻轻便面见怀王,且一见如故,相见恨晚。面对着莫大的荣誉,您不春风得意,反而更发奋图强。怀着一腔热血,您满怀期冀地描绘着您未来的蓝图。
中年的您,正直清廉。
您虽身居高位,却两袖清风。宁愿流放塞外,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您忧国忧民,想改变日益衰落的国家,但无奈,您束手无策。
暮年的您,心如止水。
您被流放到南方,清贫困苦。然而,这小小流放之地当然束缚不了您那不羁的灵魂。您遥望着远方一座座被攻陷的城池,眺望着敌国染血的铁蹄,聆听着战马的嘶鸣与百姓的哭喊。殊不知,郢都的刀光剑影映衬出您脸上滑落的两行清泪。汨罗江溅起的水花吞没了您的躯体,留下的只有一曲《怀沙》与一江涟漪。
屈原啊,您为何不与奸佞小人站在一旁以获得荣华富贵?为何不默不作声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为何不顺从君意更甚溜须拍马?“只因我生下来就是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好男儿!虽不跨马提刀,但却字字铿锵;容不得卑躬屈膝,容不得奴颜媚骨!”屈原啊,您是我心中一颗永不落的明星,是一树永不败的繁花。
只见他仰天长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遂策马扬长而去。
尘土纷飞后,只剩一地辛酸的秋叶。
屈原的名言名句 7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去归来兮,哀江南。——屈原《招魂》
3、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4、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6、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之迟暮——屈原《离骚》
9、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屈原《楚辞》
10、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1、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澹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飙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屈原《九歌》
12、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从,更壹志兮——屈原
1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
14、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楚辞》
15、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屈原《楚辞》
16、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1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1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楚辞》
19、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辞》
2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辞》
2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屈原《楚辞·渔父》
2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24、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25、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修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希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祝⑨兮好歌;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屈原《九歌》
26、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屈原
27、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屈原《九歌》
28、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屈原《离骚》
29、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惜。——屈原
30、鸟飞反故乡,孤死必首丘——屈原
3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32、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屈原
3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渔父》
35、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谬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扬包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屈原《九歌》
36、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辞》
37、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楚辞》
38、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39、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兮?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兮。——屈原《招魂》
4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屈原简介 8
屈原在我国绝对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岁毛童,上至耄耋老人,无一不晓他,毕竟我国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
屈原出身并不普通困苦,相反他还是个贵族。关于屈原的这个姓氏也有个说法,话说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芈,同楚王一样,但是后来被改为熊。屈原的祖辈早先一路迁徙到南方楚地,之后因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后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为“屈”的地方,所以后代便以“屈”为姓氏。而在出国时期,屈氏家族是楚国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见屈原那会儿的日子过得是相当滋润啊。
但是上天总是公平的,让你拥有这绝好的家世背景,肯定会在别处给你设置一点障碍。屈原一心想报效祖国,为当朝立功,却也做了 但是自古朝廷的权力斗争相当激烈,且能容得下这样的人,所以屈原在当朝为官之时,一直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挤,并且还不受帝王待见,并且被流放。这也真是件够郁闷的一件事儿。
当然,屈原同时也是一名浪漫的诗人。一般来说,真正的文人要是去当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不满都寄托在诗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时候,有渔夫曾经劝过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轻松点儿不好吗?但是屈平骨子里的那份文人之气坚决不允许自己向世间妥协,这也是导致他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选择投江的原因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 9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1、纪念屈原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以此来敬神娱神。
5、夏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德谦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来自夏至说。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趣谈》中表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中。而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此外,《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夏至。
生平介绍: 10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 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的形式出版发行。
人物评价 11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毛泽东:“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继吴起之后,在楚国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国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他的文学成就所掩。其实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内容的。他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内容。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
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张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学派的发展有两个趋向:其一是发展为庄子哲学,其二是发展为稷下精气说。稷下精气说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学。”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简介资料 12
本名:屈原
别称:正则
字号:灵韵
所处时代:东周战国时期
民族族群:楚人
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
出生时间:公元前342
去世时间:公元前278
主要作品:《离骚》
主要成就:创造了楚辞体
信仰:道家
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因上奏不被楚王接受,他满怀忧愤之情,跳入汨罗江(一说丹江)自尽。从而,世人为了纪念他,便有了端午节。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一说丹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作品名:
《离骚》《天问》《渔父》《九歌 湘夫人》《九歌 山鬼》《九歌 湘君》《九歌 国殇》
《九歌 东皇太一》《九歌 东君》《九歌 河伯》《九歌 少司命》《九歌 大司命》
《九歌 云中君》《九歌 礼魂》《招魂》《卜居》《远游》《大招》《九章之三 哀郢》
《九章之九 悲回风》《九章之一 惜诵》《九章之七 惜往日》《九章之六 思美人》
《九章之五 怀沙》《九章之四 抽思》《九章之八 橘颂》《九歌之六 少司命》
屈原简介资料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经典、不同类型的诗句尽在:诗句大全!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屈原简介资料 13
屈原简介资料,屈原是中国最古老的诗人之一,也是早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爱国情怀投江壮举,让后世渐渐形成了一个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使得他名传千古,永垂不朽!
屈原名言名句
屈原的爱国诗句
屈原的千古名句
屈原的诗 14
提到屈原,人们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关联就是《离骚》。《离骚》的文学水平极其出色,在赞扬《史记》时周树人先生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
作为诗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开启了文学著名于世的大门,在他之后涌现的文学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屈原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空有一身抱负满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他曾经在楚国得到过楚怀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风唤雨,但是他的文人气质又显得与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终落得被罢免流放的惨淡局面。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创做的诗句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这一文体在屈原的笔下得以创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诗句内容涉及面广泛,从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过来创作。诗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可以说,屈原所创作的诗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成就之高无人可与之匹敌。
如果说屈原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么他的结局可能会被改写。但是脱离了政局,他的爱国愤慨之情还会如此般激昂吗,还能创作出《离骚》吗?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屈原的资料 15
屈原出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名平,字原。他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都说“乱世出英雄”,身处乱世,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
在大浪起伏的人世红尘里,有的人成功了,实现人生抱负;有的人却郁郁不得志,潦倒一生,成败参半,全看个人造化。说到这里,我看向屈原的眼神里不禁多了几分怜悯和惋惜。世人都知道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却很少注意到他在政治方面的建树。
出身贵族的屈原,从小就同情穷苦百姓,他体恤民间疾苦,博得了邻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公元前321年,秦国入侵,屈原积极领导乐平里的健儿们奋力抗击,从此崭露头角,踏上仕途之路。不过他的仕途之路走的并不顺畅,甚至可以说是崎岖坎坷的。他一心致力于改革,却因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而遭排挤;因小人之谗言被楚王疏远;先后两次被流放,最后一腔愤懑投入汨罗江而死。
以文人身份示人的屈原完成了诗歌从集体合唱到个人创作的跳跃。著名作品《离骚》�
有人说,他是开创浪漫主义先河的诗人;有人说,他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有人说,他是致力于改革却壮志未酬的政治家;而我说,他是纵横捭阖的游说家,一心要楚齐结好的和平爱好者。
屈原 16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
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
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
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
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
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
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
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
屈原 17
又是一年端午至,日子浸润在粽香中,心情浓得化不开。脑海中不断翻腾着九歌、天问、云中君、湘夫人夜里恍然入梦,屈子,你终于且行且吟向我走来。
汨罗江畔,天风浩荡,你长发飞扬,衣袂飘飘,双眉微蹙,形容枯槁。你踽踽独行,双目含泪,仰首问天,天地寂然。这是个失声的时代,历史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扼住了咽喉。你,徒留怅惘。
屈子,黑暗笼罩住了你!
楚王的怒、黎民的苦、向郢纷飞的战火、子兰唇间发出的嘲笑、群小喋喋不休的碎语你的命运,在群小的唇舌间碾磨、挤压、揉搓、沉溺。你如漂萍,在时间之河逆流而上,只为心中的忠!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落寞愤慨郁结于心,悲伤绝望奔突于胸。罢!罢!罢!怎能与世间污浊同流?你纵身汨罗,披散的发,在水面绽放成黝黑的花。荡开的涟漪,是华夏千万年来最沉痛的泪!那绽放于江面的花朵无限铺展开来,沿着汨罗江水进入永恒。屈子,你以下沉的姿势,上升到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
听信谗言的楚,伸手握住的,是一纸空茫和客死他乡的屈辱结局。国之命运已随着零落成泥。楚人愤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信念深入骨髓,可是你的忠魂依然在故土游荡?当楚人刘邦建立起统一的大汉王朝,血色残阳之下,依稀可见,你从时光深处走来,峨冠博带、环佩铿锵。
时光流逝千年。屈子,你的悲天悯人、你的浪漫诗篇永远灿若星辰,辉映着五月,辉映着华夏。
香草氤氲成你的气息,在天地间弥漫,历久不散;粽子飘香,抛入历史长河,是对你最深沉的思念!
简介: 18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