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优秀8篇正文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优秀8篇》

时间: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1

课题: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  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中学:刘新建

电话:207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2

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教案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1y@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l ●教学重点

l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耳朵。

[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放在耳边,听音*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的声音。

[生]听不到了。

[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

[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

[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

[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

[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

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

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3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4

1、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a、良好的耳朵                   介质                      物体振动

b、介质                               物体振动             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                     介质                      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                      良好耳朵            介质

2、上课时,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主要过程是:老师的声带_________,使空气产生_________,再引起学生的鼓膜_________。

3、将振动的音*放在耳朵附近,听音*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_________。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的声音是利用_________听声音。

4、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这里利用了_________方式听声音。

5、我们听音乐会的声音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    )

a、特异功能              b、有回声             c、听觉暂留         d、双耳效应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5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

2、知道骨传声。

3、了解双耳效应。

二、教材分析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

二、引入新课

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新课教学

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

2、骨传声

“想想做做”:

(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

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

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

由学生自习完成。

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指导书第7页。

五、课后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6

一、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三、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例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7

人靠耳朵听声音,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

a、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b、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听到声音

1、下列行为中,不会引起人听力下降的是

a、大声播放收音机

b、建筑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

c、轻声朗读课文

d、身旁汽车的鸣笛声

答案:c

2、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

c、耳廓主要作用是防止杂物进入耳道中

d、耳廓主要作用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答案:d

3、当人用手指将双耳堵住后,出现的情况是

a、完全失去听觉

b、对听觉没有影响

c、可以听见外界极微弱的声音

d、可以听见外界较强烈的声音

答案:c

骨传导练习

1、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a、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

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听音*的声音

c、将振动的音*放在耳朵附近,听音*的声音

d、把振动的音*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答案:d

2、蛇经常将头贴在地面上,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非常灵敏,但蛇没有耳朵,你猜想蛇是通过来感知声音的。

答:骨传导

理论联系实际:

1、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信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创作的。(骨传导)

2、录音机里录下自己的声音后,再放出来感觉不像自己的声音,这是为什么?

答: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一条途径是通过空气;另一条途径是通过骨传导。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传导方式听到的。因此感觉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

【分层训练】

一。基础训练:

1.人靠________感知声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再把声音的__________传给_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给听觉神经,引起__________,科学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_.

3.关于立体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可能是立体声

b.只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才是立体声,其他都不是

c.声源处不同位置放的话筒越多,观众四周对应的扬声器越多,通过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越好

d.通过剧院的扬声器听到的立体声效果与话筒多少无关,而是与演员的位置有关

4.骨导式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

a.为了美观         b.把声音传给耳膜

c.保护人的内耳      d.把声音给头骨和颌骨

5.一般人不用坚硬物掏耳朵,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有时巨大的声音会使耳膜穿孔,这时会造成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方式感知声音或借助于助听器。

6.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c.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二。能力训练:

7.把机械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__________.

8.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部分出现故障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神经

9.有人需要戴助听器才能听见声音,请你分析他可能的病因(    )

a.他的听觉神经损坏了        b.他的鼓膜破裂

c.他的听小骨损坏            d.他的大脑听觉区损坏

10.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堵住耳朵,把振动音*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耳朵听取音*的声音

d.听耳边同学的悄悄话

11.人能听见双声道立体声广播中的立体声,主要原因是(    )

a.声音是立体的          b.人耳具有双耳效应

c.有两个扬声器          d.一只耳也可听见立体声

12.有关人的耳廓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没有耳廓很难看,所以耳廓主要作用是美观

b.耳廓是为人遮风挡雨        c.耳廓是为了防止杂物入耳

d.耳廓主要是收集外界声波,使人听声音更加清楚

13.许多武打片中出现过双目失明而武功高强的人行走自如,跟别人格斗时能知有何种兵器袭来,请问他是凭什么感觉到的?如他在树林中与人格斗,此时刮起了大风,树叶哗哗作响,则对他有影响吗?

1.耳朵 鼓膜 听觉神经 信号 大脑;2.头骨 颌骨 听觉 骨传导;3.c;4.d 5.损坏鼓膜 听觉障碍 骨传导;6.a;7.骨能传声,且传声效果好;8.d;9.b.c;10.a;11.b;12.d;13.凭着双耳效应感觉到的 有 因树叶哗哗响声影响对其他声音的分辨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篇8

课题

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

2、

3、

教学难点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根据情况:电视机、影蝶机、VCD光盘(可视情况而定)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生: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放的音乐————创设情境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指导看图,同时播放音像   ———  声情并茂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 ———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

二、声音的传播: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2、空气传声:听到飞机和响声

3、“真空铃”演示:——— 实验推理:“假如没有空气”呢?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指导学生自学“想想议议”

5、演示:液体传声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生活现象:水中的鱼能被岸上人的说话和脚步声吓走。

6、几种物质的声速:

认识理解,记住: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测评与小结:

1、小训练、小测试,反馈时采用师生共同评讲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四、作业 :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