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一教案 >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9篇)正文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9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委婉机智而又循循善诱的交流技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雄辩的孟子,与孟子有关的成语。

2、“顾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为何?

二、理清主干

1、这篇文章记录了哪两个人物的对话?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

2、自读课文,就有疑问的字句提出问题并解决。

3、孟子与齐宣王谈话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孟子选择宣讲、谈话、还是问答?

4、问答从哪三个问题展开?齐宣王分别是如何应答的?

三、理解谈话艺术

1、讨论:孟子的问题妙在哪些方面?

a、问题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

b、问虚的目的是什么?

c、问题的顺序有什么妙处?

d、问的形式为何选用特殊疑问句?

2、齐宣王没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达到了吗?是不是应该追问呢?

3、归纳孟子谈话艺术中值得借鉴之处。

4、模仿本段设计一段人物对话,要求具有层层推进,引人上钩的效果。

四、把握人物思考背景

1、通过这样一则简短的材料,你能从中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你如何评价齐宣王这个人物?当时的时代背景怎样的?

3、�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2.了解古人在应对中“闪避”的技巧。

3.培养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善于劝导、巧于对答的交际艺术,难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应变思维,使其懂得学以致用,根据具体交际对象和交际情境进行灵活应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篇论辩性的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王顾左右而言他》,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从中亦可见其说理特色。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 ——前289)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最著名的论点是:“民贵君轻”。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结合课文注释,读懂文章内容并翻译。

三、学习类比说理的技巧

1、孟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相互之间有关系吗?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前两个都是小事,且不涉及王自身的好坏是非,使王毫无防备,很爽快地回答了,这时他已落入孟子预设的圈套,随后的第三个问题直奔主题,朝向王自身,这才是目的所在!而这三个问题所提到的。人的行为主体都相似——不负责任!

2、类比说理法

三个问题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层层类推,这种说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类比法”。所谓类比,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前提是“类”。即所涉及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有可比性。

四、了解古人对答的技巧

1、分析《王顾左右而言他》内容,了解“闪避”技巧

a.为什么前两问回答了,第三问没回答而言他?——因为按前面提问回答的思路,最后一问如答,答案应为“免之”。齐宣王猛然醒悟过来:孟子是朝着自己来的!但为时已晚,自己已陷入孟子所设圈套,进退两难了。于是他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假装糊涂,扯开话题,紧急刹车,巧妙脱身。

b.王在此用的是应对中的什么技巧?——闪避。

2、你能举出关于“闪避”的其他例子吗?

3、 小结:怎样做到巧妙“闪避”?(运用模糊语言,避实就虚)

五、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设想一年后,你在应聘面试时,主考官问:“� ……”

关键字:谓:对……说。托:托付。妻子:妻子儿女。于:介词,相当于“给”。之:到……去。游:游历。

句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

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关键字:比:等到。反:同“返”,回来。馁:饥饿。则:就,那么。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如……何:对……怎么办?之,代词,他,指这个朋友。

句译:等到他回来,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那么,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3.王曰“弃之。”

关键字:弃:抛弃,这里指绝交。之:代词,他,指这个朋友。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4.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关键字:士师:古代的司法官。治:管理。士:指士师的下属。

句译:(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应该怎么办?

5.王曰:“已之。”

关键字:已:停止,这里指罢免。之,代词,指司法官。

句译:大王说:“罢免他。”

6.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关键字:四境:国家。治:治理得好,天下安定太平。

句译:(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这个国君应该怎么办?

7.王顾左右而言他。

关键字:顾:环顾,看。他:别的事情。

句译:齐宣王环顾左右,说起其他的事情了。

二、内容理解

1.作家作品情况(同《天时不如地利》)。

2.本文中,孟子对齐宣王从三个方面设问:对待朋友之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由小到大,由远及近,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层层推进,巧妙地使齐宣王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国君应尽的责任。

3.文中人物性格鲜明:孟子胸有成竹,层层推进,能言善辩,巧妙劝谏;齐宣王胸无城府,有问必答,落入“陷阱”,最终陷入毫无退路的尴尬。

4.中心归纳:本文写了孟子巧妙劝谏齐宣王,使之认识到治理好国家是身为国君应尽的责任的故事,表现(赞颂)了孟子的机智勇敢,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和仁政思想。此文也给我们以启示:批评教育,既要注意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5.“王顾左右而言他”:现已变为成语,指扯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1、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抓住题眼,把握文中理解作者感情的逐步升华。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即使部分学生有远离家乡的感受,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理解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教学策略与教法: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应该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附板书:

故乡在远方

如弃儿(祖籍)乡广东新会

魂牵梦系(外婆家)在浙江洛舍

格格不入(出生地)心浙江杭州

有亲切感,时时想起中北大荒小兴安岭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2、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3、能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教学设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贯穿全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去研习课文。先设疑(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接着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理解记忆并背诵重点,最后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

教学方法:

1、诵读——品析——背诵

2、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对于成语“班门弄斧”都很熟悉吧,谁能解释一下?(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班,鲁班,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个顽固、狡诈、阴险的人,通过学习《公输》一文,我们会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谈到墨家学,你还想到那一家?(儒家,创始人孔子,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分别著有〈〈论语〉〉〈〈孟子〉〉〈〈荀子〉〉一书;道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三、研习课文

(一)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背诵课文,学生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句。

(3)重点词句释疑:1、实词、虚词。2、通假字。3、句子翻译。

(4)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从文中找出答案 ,了解战争的性质(不义)

表明事情起因的句子—————— 结果的句子——————

2、思考:楚王是怎样放弃攻宋的呢?用一句话概括事情的经过和内容。

明确: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

(二)品析文章

(1)思考讨论:

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2)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指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从哪两个方面?

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语言和行动

(3)各抒己见 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并提出问题。

1、墨子巧妙、锋利的言辞 (批驳的方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

2、写作特点: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

4、给予我们的启示(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可结合美伊之间的战争谈谈自己的想法。

(4)问题: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文章着力刻画公输有什么作用?

3、墨子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讲究策略、实力强)

(四)`理解记忆

文章先诱使对方说出正确观点,然后指出对方的行为与观点相悖谬,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劝阻公输、楚王的段落)

《公输》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关键字:为:给,替。以:用(它)来。

句译: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

关键字:之:代词,指这件事。起:起身,出发。行:走。见:见:会见。

句译: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才到了楚国都城郢,会见公输盘。

3.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关键字:夫子:先生。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命:教导,告诫。焉为: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句译: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4.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关键字:侮:欺侮(欺负)。臣:我。愿:希望。借:凭借,依靠。子:你。之:代词他,指前文所说“侮臣者”。

句译: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你(的力量)杀了他。

5.公输盘不说。

关键字:说:同“悦”,高兴,愉快。

句译:公输盘很不高兴。

6.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关键字:请:敬辞,可译为“请让我……”。

句译:请让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7.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关键字:义:崇尚仁义。固:本来,从来。

句译:公输盘说: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8.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关键字:起:起身。再:第二次。请:敬辞,可译为“请让我……”、“请允许我”。说:陈述。之:代词,指下面要说的话。

句译:墨子起身,第二次对公输盘行礼,说:“请允许我向你说一些话。……”

9.吾从北方�

关键字:为:做,这里指制造,建造。

句译:我在北方听说你建造云梯,将用它来攻打宋国。

10.宋何罪之有?

关键字: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11.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关键字:余:多余 于:在。而:表转折。足:足够。谓:称,说。智:聪明,有智慧。

句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在人口上却不足够,牺牲你本来就不足够的人口,去争夺你本来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12.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关键字:而:表转折。之:代词它,指宋国。仁:仁爱,仁义。

句译:宋国没有罪却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

13.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关键字:知:懂得。而:表转折。争:一种解释为“争辩”,另一种解释为力谏,读zhènɡ。本复习指南取后一种解释。

句译:懂得这些,却不努力劝谏楚王,不能说是忠心。

14.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关键字:而:表转折。得:得到,这里指达到目的;成功。强:刚强,坚强,这里有坚守原则不屈服的意思。

句译:努力劝谏却没有成功,不能说是刚强。

15.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关键字:义:崇尚仁义。少:原指很少的人,这里指上文所说欺侮我的一个人。而:表转折。众:很多人。知:明白。类:类推的道理。

句译: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侮我的一个人,却甘心(助楚攻宋)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16.公输盘服。

关键字:服:信服。

句译:公输盘信服了他的话(公输盘被说服了)。

二、内容理解

1.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墨子》是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2.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主要用对话的形式。

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故事背景):楚国即将攻宋,墨子不辞劳苦赶往宋国见公输盘。

“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心急如焚、不辞劳苦。

第2—7段是墨子与公输的辩论部分。

在墨子与公输盘的交锋中,墨子先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第2-6段)。

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第7段):

“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

接着,墨子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五个“不可谓”组成的排比句,也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最后的“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有力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第8段是故事(辩论)的结局:公输盘被说服。

墨子的话语使公输盘的言行自相矛盾,暴露出其“义”的虚伪性。 公输盘无话可说,只得“服”。一个“服”字,表明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令人无可辩驳。

3.墨子的辩论艺术: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抓住对方心理,巧譬善喻,旁敲侧击,引对方进入自己的圈套,使其自相矛盾。

4.中心归纳:本文记叙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出墨子艰苦实践的精神、高超的论辩艺术和兼爱、非攻的崇高思想境界。

《公输》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

公输盘( ) 至于郢( ) 敝舆( )

鲋鱼( ) 守圉之器( ) 禽滑厘( )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朗读感受音韵美,体会丰富想象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2、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南宋词人张孝祥——介绍文学常识。他出门远行是否顺利呢?遇到了什么情况呢?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7、圈划韵脚,对比刚学的陆游《诉衷情》中“尤”韵的开口大小和声音效果,体会声韵选择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原文: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就似水晶宫一般呢。

《西江月》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词句亦稍有差异。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以“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收结,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一生英才奇气,如果说在《念奴娇·过洞庭》词中以“吸江酌斗,宾客万象”的豪迈气势,使南宋魏了翁为之倾倒,盛赞此首“在集 那么在这首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同样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4]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构思独到之处。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

关键: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兴未至,又上山路,自有一份惊喜于心头,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人有些失望的时候,却看到树上黄鹂的美丽,听到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填写后两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不但)

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且)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江南春色?

6、放媒体欣赏江南春色。

7、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章大意,概括七绝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学会提炼归纳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章大意,概括七绝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教学难点:学会提炼归纳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本单元主题为“山水清韵”,在学习了《白洋潮》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山,跟随同时明朝作家的袁宏道,一同游览位于浙江的天目山(出示天目山的照片)

二、初读疏通,落实字词

1、借助字典,自主学习本文中的陌生字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落实

2、梳理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可、鲜、率

通假字:颠、县、直、分

词类活用:面

3、疏通文意,合作落实

三、品读“七绝”

1、作者感受到的天目山总体特征是什么?

2、天目山的“幽邃奇古”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学课文,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学习重点),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3、�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我们复旦初级中学所在的新华路是上海著名的景观道路,一边是法华古镇,一边是欧式别墅,不少出自著名设计师邬达克的手笔,道路两边梧桐夹荫,过去一直是上海迎接外宾的必经道路。请你用200字,写一写新华路的几个“绝”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海水涨潮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看过这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二、配套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寅( )遄( )踵至( )擘翼( )

蹴起( )镞镞( )飓风( )辟易( )

礴( )龛( )赭( )漱激( )湫( )

2、需掌握的虚词:

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

之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

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

则飓风逼之(同上)

从海宁而来(句中连接,表示行动)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同上)

而势欲拍岸而上(同上)

旋卷而右(句中连接,表结果)

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接,表结果)

《白洋潮》原文和译文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

按照旧俗,我在三江看潮,实在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同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去看,章侯、世培也跟着到了。

(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泡沫、溅起水花,像百万只雪白的雄狮一起蹦跳,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他一样,像所有的狮子攒集的样子,没有一头敢落后而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到的人惊恐的退开,跑到塘下躲避。潮到塘上,尽力一撞,水花激射,溅起来有好几丈高,我的衣服和脸都湿了。潮水快速卷着向右而去,被白洋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一样,雁荡山瀑布像炮轰一样,水花在半空中飞舞,我看了惊恐万分,感到眩目无比,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正常下来。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白洋潮》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故事:

2、午后喧传曰:喧传:

3、吊朱恒岳少师吊:

4、海塘上呼看潮海塘:

5、余遄往遄:

6、章侯、世培踵至踵至:,踵,

7、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辟易:走:

8、潮到塘,尽力一礴礴:

9、旋卷而右,龟山一挡旋:

10、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擘翼:

11、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蹴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5、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2、岁岁如之

3、怒雷鞭之

4、则飓风逼之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 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

【学习重点】

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开展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诵时轻重与缓急。

2、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告诉云一些什么?

3、诗中哪些诗句读来最有感触,读一读,品一品。

4、如果你是云,最想变成什么?

5、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形式,另写一段。

【拓展延伸】

“没有人在蓝天上,为你把框框画。”“没有人要你老老实实,变成‘聪明’的傻瓜。” “没有人用好多‘安排’、‘计划’,把你变成机器娃娃……”和云相比,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烦恼?

《写给云》原文阅读

写给云

白冰

你想变小你就变小,

你想变大你就变大。

变小,小得像块手帕,

像朵洁白的小花;

变大,大得无边无际,

能盖住整个天下。

没有人在蓝天上,

为你把框框画。

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小鹿、大象、小鸟、青蛙……

即使变成猪八戒,

也没人笑话,

即使变成小狗熊,

也不担心挨骂。

没有人要你老老实实,

变成“聪明”的傻瓜。

你愿意做什么,

就去做什么。

你想成为雨就成为雨,

去亲吻小草小花;

你想成为雪就成为雪,

像白蝴蝶飞落千家万家。

然后,成为透明的水汽,

飞呀,飞回天上老家。

没有人用好多“安排”“计划”,

把你变成机器娃娃……

啊,让我也变成一朵

自由幸福的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