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教案【优秀4篇】》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难点、重点分析 1
(一)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训俭示康教案教案》。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三)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分析: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四)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分析: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五)下面的几个难句怎样理解?
分析: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固:固执。陋:鄙陋。以:把(这个)。以后省略“之”,代上文的以“俭素为美”。病:缺陷。应:回答。之:他们,指上文嘲笑自己的人。称:说。逊:谦逊。固:固陋。以:因为。失:犯过失。之:助词,舒缓音节,无实义。者:相当于“……的情况”。矣:句末助词,表陈述,可不译。志:立志。于:介词,表引进对象,可译为“在……方面”。道:大道,真理。而:连词,表转折。耻:以……为� 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士”的定语。未:不。足:值得。与:跟(他)。“与”后省略“之”,代上文的“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议:谈论,交流、探讨。以俭为美德:把节俭看成美德。以:因为。相: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译: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却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看成是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讥议对方,嘿,真奇怪呀!”
2.公今受俸不少,而自俸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俸:俸禄。而:却。自俸:供给自己日常用度。若:像。虽:虽然。颇:很。讥:批评。译: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你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约,但是外人对你有不少批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
(六)文中的几个重点字词(服、营、衣)怎样理解?
分析:
“服”:“金银华美之服”,衣服,名词;“不敢服垢弊”:穿,动词;“身当服行”:履行,动词;“强国请服”:服从,动词。
“营”:“常数月营聚”,营谋,动词;“如有营”:经营,动词;“皆出营立观”:军营,名词;“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动词。
“衣取蔽寒”:“衣”,名作动,穿衣;“食取充腹”,“食”,名作动,吃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病”,意动用法,认为是缺点;“人不相非也”:“非”,意动词,“以(之)为非”,认为不对;“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益重之”:形作动,尊重,器重;“远罪丰家”:“远”、“丰”,使动词,使(罪)远(离),使(家)丰(裕);“妾不衣帛”:“衣”(y@·),名作动,穿;“马不食粟”:“食”(s@),动词,喂养。
(七)各段有哪些关键语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训俭示康》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运用书上注释,疏通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理清层次,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3. 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
二、作家及其作品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个月逝,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学术上有不朽贡献,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1362年的历史。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得失。”宋�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1.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提示: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4.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提示: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
5.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 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6.文中有哪些关键语句?怎样理解其含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
理解其含义,可以结合各段内容。
四、课文中涉及的几个文化常识
1.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汉代以同举孝廉为“同年”,廉派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同时考中者,都称“同年”。
2.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
3.东市,刑场。汉朝中央政府处决犯人的地方在长安东,所以称东市,以后就滥用东市为刑场的仪称。
4.科名,隋代起设科取士,叫作科举。因为取士分等第名次,所以又叫科第、科名。
教学目标 3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奋俭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训俭示康教案教案。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汉语知识及书中注释,疏通课文字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观点,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训俭示康》教案 4
一、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司马光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2、了解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作者训诫的重点内容。3、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难点:对本文对比论证、例证的合理运用的分析理解。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五、 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本文是自读课文,应让学生提前做好翻译,教师在课上迅速落实重点的实词虚词,在树立内容时应和议论文写作相结合,关注例证的角度、作用以及和全文主旨的关联,最后读写结合,诵读积累。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师导入 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 四、解读文本,分析例证或对比论证。 五、拓展引申: 一、导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里,家庭教育是一以贯之的,如魏晋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尤为著名。到了唐太宗时,太宗受魏征直谏而受益获得启发,亲自撰写《帝苑》十二篇,专赐皇太子,实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堪称经典的家庭教育文献——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希望从中受益。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家在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赠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典例:司马光一生的确由俭朴美德照亮的。编修《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但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发现,他所用的稿纸都是用过的废纸,他用淡墨将原字涂掉再用来写书稿,在当时像这样节俭的封建士大夫实属罕见。评价:司马光一生为世人所称著,一在人品,二在著作。他重视个人修养,恭谨谨慎。他的文章一如其人,写得实实在在,光明磊落。为文不仅有宋人“辞达”的特点,又有坦率、恳切的特点。这同他的个性、人品有密切的关系。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一)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意。教师巡视答疑。自读要求:通读全文,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每段的关键句。(二)聚焦题目,整体把握1、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2、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每一段哪些关键句给了你提示?3、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明确:奢靡成风。 训“俭”。 引证、例证、对比论证(三)学生深入阅读,试着圈划每一段关键句。(关注有“嘻、嗟乎、呜呼、哉、乎”语气词的议论句)明确: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异哉?或“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2、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3、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可追问“深谋远虑”具体指什么?)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5、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包括最后一句) 四、解读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证或对比论证。(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哪句话能作为本文的观点?2、开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是哪几件事?和观点有什么关联?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1、俭为美德。2、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使论证有说服力)(二) 分析第二段:问:作者怎样突出“近岁风 ”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三)分析第三段问:本文的关键句“深谋远虑”指什么?明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问:本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例证(圈画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四) 分析第四段: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和前几段有怎样的关联?明确: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五) 分析第五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圈画人名并分类。明确: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5个是反面的例子。后5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六)小结:问: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明确:例子虽多,却不觉累赘,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五、积累拓展:(一)、摘录文中具有警戒意义的语句,熟读成诵。(二)、摘录与“俭”有关的名言,互相交流。(三)、以“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试探究其现实意义。 学生聆听 预习交流 自读、圈划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圈划交流 分析、圈划、讨论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课外积累 温故而知新 积累文学常识 以切合主题的作者事例引入,为“训俭“作铺垫。 整体把握,对此文的主题、写作意图、论证方法有一个初步判断。 圈划关键句是迅速把握每一段以及全文大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训导语气。 对第一段的具体分析,是为后几段的学生自己分析做示范。 在学生找出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追问各个事例和主旨的关联。明确事例是用来证明而不是堆砌。 总结时作一强调和归纳。 读写结合,特别是让学生要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以及自身倡导“俭”的重要性。 附:关于“俭”的名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左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 —— 韩非子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 白朴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老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征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