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优秀12篇正文

《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时间: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优秀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能够正确读写本课出生的生字。

【方法与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拓展与延伸】选择一些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或者写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突破】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估计学生们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普及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

语言上: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上: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情感表达上: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

音律上: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诗与学课文的方法是相通的。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三、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注:必须是经过学生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示:重点在于词句的理解。

“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四、指导朗读

提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定要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感情从何而来呢?则是来自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那感情又如何表达出来呢?则是通过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音的强弱、语音的停顿等来表现。

按照上面的规则,让学生自己感悟读法并交流,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本诗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吗?

提示:结合第二题作答,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五、作业:

练习朗读《中华少年》

板书设计:

纯洁、勇敢乐观、抱负远大、热烈顽强

祖国锦绣山川的哺育

中华少年   祖国悠久文化的滋润

祖国特有民族风俗传统滋养

四顾历史、展望未来、表达心愿:建设中华  无比自豪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

一、配乐的。朗读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读是生动的

趣味的朗读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老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安排朗读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朗读的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

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A案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翱翔,刚劲,萦绕,蹒跚学步,铭记,强悍,璀璨,顶天立地等词语,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重要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3、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按“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把课文分成五部分。

3、自读第一部分,从结构上看,作者采用先( )后( )的写法。

4、自读第二部分,作者先写( )哺育了中华少年,再写( )滋润着中华少年,最后写( )滋养了中华少年。

5、自读第三部分,这部分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谕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 )。第四部分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 )和( )。

6、第五部分是对全诗的( )。

7、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祖国的( )。

二、练习设计

1、背诵喜欢的部分。

2、阅读《倾听鸟语》一书的《雄鸡似的中国》。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通读顺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用词素分析法及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顶天立地,蹒跚学步,强悍”。

3、理清写作思路:

总起──祖国养育我──艰难历程──我的誓言──总结。

三、指导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训练形式:

自由朗读。

分角色朗读。

表演朗读。

2、交流体会,内容:

对诗句的理解。

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

内心情感的体验转化迁移。

仿照课文其中的小节写诗。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 篇5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翱翔、莽莽、昆仑、刚劲水浒”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通过分角色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祖国的历史、未来。

难点: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交流读的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直接板题,明确学习内容。

2.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需解决什么问题。

3.指名说有几个要求。

4.明确要求: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这首诗。

2.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交流朗诵这首诗的体会。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小黑板出示词语:

翱翔莽莽昆仑刚劲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学步

铭记纤夫焊接璀璨芦笙唢呐敖包哈达竞相开放

3.重点指导读好“刚劲、纤夫、哈达”,因为“劲、纤、哈”是多音字。

4.指名读一个小节检查读文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本诗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疑问可能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什么?或“春天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件?等等

师讲解:“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春天的故事”指的是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主席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春天。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生自由选书本中的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中的一个角色练习读,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部分集体读。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节: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语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巍峨峻拔”提醒了我们。

“从宝岛走来”要读的柔和些,“乳燕”提醒了我。

“从草原走来”要读的轻快自由些,“翱翔”提醒了我。

“从黄土坡走来”要读得顽强写,“七沟八梁”提醒了我。

第二节要读出感激的语气,“让、使、教”提醒了我。

第三节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到、感受、领略、在”提醒了我。

第四节要读出感激、自豪的语气,“滋养、根植”提醒了我。

第五节前四行要读的低沉缓慢,后面的读得自豪些。

第六、七、八三节要读得铿锵有力些。

4.全班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5.学生间交流读的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还可内心情感的体验。)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小节按先分后总的结构写。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反复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

第一节的前四句和第七节(排比句)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对偶句)

3.抄一抄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

4.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8*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悠久历史 璀璨诗篇

(自豪)

《中华少年》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⑴ 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⑵ 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中华少年》教学设计3,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中华少年》语文教案 篇8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3、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

一、配乐的朗读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读是生动的

趣味的朗读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老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安排朗读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朗读的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

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扫清生字障碍。

2.分节抽生读诗,检查读音并正音。注意:浒、蹒跚、萦、璀璨、笙、唢、竞的读音,哈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三声。

3.默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4.快速浏览,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四)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中华少年的自豪感

1.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中华少年,那请同学们自己朗诵,说说朗诵这首诗的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诵,评价朗诵的情况。(着重从感情方面)

3.抽几个学生表演朗诵,大家朗诵齐读的部分。然后说说通过朗诵,你体会到了

什么?

4.自己试着表演朗诵。

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作业设计:写感受

1.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由发挥,文体不限。

2.交流写的情况和综合性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8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是我们的追求,又体现本文中心“历史和未来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唱歌曲。

2、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建设祖国大家庭的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和你》《爱我中华》 幻灯片

一、 激趣导入:

1、 播放奥运会会歌《我和你》

你们知道刚刚听的是什么歌吗?(29届奥运会主题歌)

2、揭题

是呀,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我们全世界人民的盛会,每一届的主题歌都很受欢迎,除了奥运会的主题歌,其实其他运动会上创作的主题歌也同样被大家喜爱。早在1991年,也就是十七年前,我国的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也有一支大家很喜爱的主题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我中华》板书。知道作者是谁吗?(乔羽)想不想唱这首歌?(想)不过要把它学好了才能唱。

二、初读、疏通文本

1、自读,勾画出不认识的词语或者读不准的地方。

2、再读诗歌,特别是刚才勾画的地方要反复读,争取把诗歌读准、读通、读顺。

4、小声齐读诗歌。

5、学习生字

6、流利的读一读诗歌。(齐读)

三、学习第一节

1、自己小声读一读这个小节,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一个比喻句

师: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乔羽爷爷为什么要把他们比作星座、花朵呢?(幻灯出示图片)

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就像花园里盛开的花朵一样,他们亮闪闪的装饰品就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

师:看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个比喻句写得多美呀!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幻灯出示)

多美的场景多么和谐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语言一样吗?(不一样)但是不一样的语言却像小溪流一样汇成了一句话(爱我中华)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都爱祖国。

师:你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孩子。

请男孩子用响亮的声音读一读这一小节。

3、背诵第一小节

男孩子读得精神,这一节能背诵了吗?请同桌小声背一背这一节。让我们想象着那美丽和谐的场景一起来背一背。

四、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边读边勾画爱我中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是星座就有光芒是花朵就会芬芳,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就会将爱我中华用实际行动来表示。边读边勾画爱我中华表现在哪些方面(勾画 奋起步伐 建设国家 雄姿英发)

2、交流反馈

爱我中华表现在哪里?板书:奋起步伐 建设国家 雄姿英发 (灯片出示前三句)

3、学习第二小节前三句

默读前三句,你想到些什么呢?想好的孩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从健儿奋起步伐想到

生:我想到今年奥运会上我国选手获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

师:多么可喜多么令人骄傲的成绩呀!你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运动员在本次奥运会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获得了奖牌?

师:说得真好,不止是他们还有许多少数民族运动员在赛场上获奖(幻灯出示少数名族运动员)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请怀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从建设我们的国家想到:

六年级上册《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60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悲惨凄惨惨痛

1、温()()()

2、思()()()

3、要()()()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4、强壮勇猛。()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②沿③缘分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②比喻③设问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温柔温和思想思念思考需要要求全要

二、莽莽蹒跚学步离地顶天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中华少年。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教学反思:我感觉在教学时,还是引导学生多让他去朗读,一定要把诗读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激发他的兴趣,引起他的重视,有感情的去朗读,自己去体会,而教师不要讲的太多,这样反而效果就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