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散文诗歌(精选7篇)正文

《散文诗歌(精选7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本文是编辑小月月帮家人们分享的7篇散文诗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诗精选范文 篇1

许淇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42年至1953年,他曾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三位书画大师,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之后在艺术之路上,执着奋进。来到包头工作后,许淇从包头市矿务局工会干部、教师,直至任包头市文联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对包头的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并取得丰硕的艺术成就,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包头市地处阴山南北,是草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汇之处,而出生于江南的许淇,性情细腻、丰富。面对茫茫草原、洁白的羊群、浩瀚的沙漠、淳朴的人民和包头城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有感而发,情至所至,才思如泉涌,以笔为犁,辛勤耕耘。草原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北方森林曲、天鹅调、爬犁、伐木人、驯鹿人、骆驼队和鄂温克婚礼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生活构成了许淇文学和美术创作的主色调。

许淇的文学处女作《大青山赞》发表于1958年《人民文学》第2期,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并“走过了精神和肉体双重饥饿的年代(许淇著《一位西北的诗人》)。但他告诉记者:我们其实是幸运的、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无愧时代,无愧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的这片土地和人民。

名家散文诗 篇2

我喜爱作家徐刚的作品,特别是《伐木者,醒来!》、《长江传》等不少报告文学力作和优美的散文随笔,令人激动不已,永难忘怀。我的小诗是:

疾徐有致荡心胸,

情韵刚柔各不同,

雄心如铁思如海,

诗文列阵笔作峰。

40年前,我作为文学爱好者,曾读过诗人、作家韩忆萍不少诗歌作品,对《走窑人的歌》印象很深。不久前,他赠我的《依然十里杏花红》散文集中,不少篇章质朴亲切、真挚动人。我将“忆萍诗人”作为藏头:

忆旧篇篇桑梓情,

萍踪处处是人生,

诗文真诚出肺腑,

人间漫道步从容。

著名女作家、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韩小蕙十分敬业且著述丰硕,她的散文我很爱读。“小蕙康乐”是我的祝福:

大小由之笔生花,

兰蕙清幽吐芳华,

安康最是心中愿,

快乐长在绽奇葩。

蒋子龙的名作《乔厂长上任记》,曾让我十分感动。后来,读了他的其他小说和散文、随笔,也感受到一股阳刚之气。我写信表示钦敬之意,他在回信中谦称自己是个“小作家”。于是,“子龙大气”被我嵌入诗中:

赤子情怀阅历丰,

健笔龙腾写苍生,

心胸博大谦称小,

文如其人气如虹。

广东摄影家李少文,曾任职《黄金时代》,出版过多种作品集。不久前他新出的《小品摄影》,有不少创意独特、光影优美的佳作。我的赠诗是:

少长成宜意蕴深,

文心儒雅镜像新,

不比红棉花城艳,

凡人小品更温馨。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设计家邓中和颇有成就,他不仅有很多优秀作品,而且发表了一系列出色的艺术评介和专业论文,我认为“中和大才”是恰当的评价:

中国书装一精英,

平和待人佳作丰,

恢弘大著图文美,

一代良才展鹏程。

著名作家韩石山,小说、传记等作品广受好评,颇有鲁迅杂文色彩的大量评论,行文犀利妙趣横生。《山西文学》发我诗稿后,他来信表示喜爱我的书法,我立即寄赠一幅。不久,他回赠一本《谁红跟谁急》文集,并且在扉页写了一大段热情的文字,实在令人喜悦。我写他的小诗是:

咬定岩石勇攀登,

跋涉千山阅历丰,

大著闻名惊俗世,

文坛百家显峥嵘!

友人刘佳利是著名音乐家刘天华的孙女,音乐素质很高,擅长演奏钢琴,她开设的钢琴班培养了不少莘莘学子。我将“佳利才女”嵌入小诗:

琴艺最佳动心弦,

淡泊名利性乐观,

名家散文诗 篇3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名家散文诗 篇4

《编辑室杂谈》叙说了刊物“产生”的经过:“有七八个人偶然在某一点的兴趣上不谋而合了,于是就产生了这《诗与散文》。因为《诗与散文》是七八个人在某一点兴趣上相合而产生的,所以内容方面的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是势所必然的。我们很抱歉,不能迎合一般的趣味。《诗与散文》只是几个人在纸上面的一番谈话而已,既不想宣传什么,也不要主张什么,所以印刷的部数特别少,定价方面也比努力建设什么文艺,宣传什么主义的杂志贵一点了。”

第一本里的诗作,有新诗也有旧诗,作者都是亦新亦旧的人物:

刘大白(1880~1932年),原姓金,名庆梭。浙江绍兴人。曾主编《绍兴公报》《黎明》周刊,曾任复旦大学文科主任教授、浙江大学秘书长、文理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兼教授。1929年10月,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一年后即辞职回杭州,不久逝世。

柳亚子(1886~1958年),初名柳慰高,后更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与陈巢南、高天梅等组织南社,数任社长。后又组织新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1927年后主要从事反对的民主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曾孟朴(1872~1935年),即曾朴,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先后创办《小说林》月刊、《真美善》月刊。中国小说家,有名作《孽海花》。

苏曼殊(1884~1918年),原名苏玄瑛。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参加南社。《诗与散文》出版时,苏曼殊已去世多年,他的作品是柳亚子提供的。

他们既是写旧体诗词的行家,又是把旧诗词翻出新意的高手。他们的诗词,有的感慨苍凉,有的缠绵委婉。如刘大白的《心花》:“多谢春皇宠有加,裁将桃李比云霞;冬心一寸坚于铁,也被东风剪作花。”此诗表现对春天的渴望,充溢着诗人“心花”怒放的情绪,虽然不脱旧时词章影响,但字眼清新,句法俊逸,有着新诗的气韵。论者说:刘大白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为旧诗向新诗的过渡铺路,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并非伟大不可攀及的诗哲诗圣,但是他的努力,他的诗行,较比同时代的中国诗人,是更尽了时代的任务。”(张露薇:《论刘大白的诗》)

散文有虚白、穆罗茶、徐蔚南等人的作品。

虚白(1894~1994年),原名曾焘。笔名虚白。江苏常熟人。曾朴之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与父亲创办《真美善》月刊,后创刊《大晚报》,任社长和总主笔。1949年去台湾。曾任“中央通讯社”社长。

徐蔚南(1900~1952年),原名毓麟。笔名泽人、蔚南等。江苏吴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新南社,与柳亚子订交。先后在浙江大学、上海艺术学院任教。1929年时,担任世界书局的编辑,主编“ABC丛书”。1932年任上海通志馆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主持《民国日报》复刊。

穆罗茶(1892~1961年),原名傅硕家,又名傅硕介,常用名傅彦长,笔名有穆罗茶、包罗多等。湖南宁乡人。“五四”时期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同济大学任教。1923年时任上海《音乐界》半月刊主编。有《东洋史ABC》,世界书局出版。

第一本散文中还有著名作家茅盾的杂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受到南京政府通缉,亡命日本,这时住在京都。1929年8月1日,他看了日本报纸的报道,一天之内写了《风化》和《自杀》两篇短文。

《风化》写“风化警察”的丑闻。当时日本有所谓“风化警察”,就是维持风化的特种警察,专门在公园、神社的院子里巡查。这恐怕是当时日本特有的制度。但在大阪却发生了风化警察咖啡店女侍者的有伤风化的事,女侍者告状,舆论大哗。警察署长却说:“这个风化警察本来是模范警察,此次‘失态’,只是一时的错误。”《自杀》记述了一个患肺结核晚期的日本人全家自杀的事。

茅盾晚年回忆录中说到这两篇文章的写作:“‘风化警察’这件事,引起了我这样的感想:把一个人的职业派定为专门查问男女间的‘秽亵’,事实上是引诱这个人去做有伤风化的事,但却美化此职业的名称曰‘维持风化’,这真是对于人的本能的嘲弄,怎能怨得他不‘失态’。这也是只有文明社会的统治者们才会想出来的‘法律’。”而全家自杀“这件事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角”。“在封建社会里,这位患病的丈夫大概不会下决心全家自杀,因为宗法关系可能使其妻及子女不至于投靠无门。但在个人主义为特质之一的资本主义社会,却只有全家自杀这一条路了。”(《亡命生活——回忆录(十一)》)两篇文章写的是日本的事情,联系的却是中国的实际。如说到日本警察违法,茅盾笔锋一转就抨击了当权者:“我更觉得什么贪赃枉法之类在我们贵国的新贵人中间出现,照例是一点也不足奇。”再如,由自杀而引发沉痛的哀叹:“在猪猡一般过着泥泞生活的民族内这才只有被杀,而连自杀也不会!”

《诗与散文》声称“既不想宣传什么,也不要主张什么”,但第一本出版后却被当局查禁。

原因何在?

施蛰存主编的《新文艺》是与《诗与散文》同一个时期出版的杂志,第一卷第三号(十一月号)的《国内文坛小消息》栏中,有一则消息披露:茅盾的《幻灭》等三部著作,商务印书馆近来忽然停止发行,《小说月报》连载多日的《虹》,也忽然停止登载,四处打听,才知道“市党部因世界书局出版《诗与散文》杂志,里面有茅盾的散文,说茅盾即某某底化名,某某为共产党徒,所以茅盾底文章不无宣传共党的嫌疑,即一面审查该杂志,一面通令各报及各杂志,说在审查期内,不准登载该杂志底广告”。

散文诗词 篇5

说起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无论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的诗歌,就像如今的好歌词,朗朗上口又广为传播。

不过,斗转星移,随着诗歌的小圈子化和精英化,后来的个别诗作,在所谓后现代、先锋派等概念面前,越来越不接地气。不着边际的联想、语无伦次的呓语,使得其慢慢成了让人“高山仰止”的“稀世珍品”,无法被老百姓平凡的胃口接受。

此后的诗歌,通过音乐这个载体,歌词这种形式,在另一个层面复活。但是,仍有个别民谣歌手,他们就算写不出一句通顺的旋律,也要弄出一段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要不然就感觉没法在民谣圈立足。

这在后来便形成了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即音乐创作中的诗歌体写作模式。故乡、远方、梦想、流浪、姑娘、理想、迷惘、挫折……诸如此类的词语大量出现,无疑也背离了诗歌那种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意旨。

其实,诗歌的兴与衰,很多时候和现实有关。就像董玉方的这首《父亲写的散文诗》,它本身就是诗人根据父亲日记中的片断采撷加工而成,可以说是典型的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诗人没那么神秘,诗人应该先是生活的创造者,然后才是文字的编织者。根据生活中平凡又琐碎的点滴,加工出饱满又具有热情的文字,这才是诗人该做的事情。

如同《父亲写的散文诗》中描写的那样,“旧报纸,那上面的故事,就是一辈子”。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任何的文字游戏,都是你看得懂的话,却在字里行间,呈现生活的点滴。

S飞根据《父亲写的散文诗》谱曲,加工出新版本的《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同样也是贴合诗歌本身的情境,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将这些文字有韵律地表现出来。口语化的旋律,以及在口语化旋律基础上的节奏变化,让这首歌曲平实却不呆板,就像每一个平凡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谱写在个人看来,未必平凡的命运一样。

《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里吉他与钢琴交织的简洁编曲,把现代乐器中素与雅的两面,很好地呈现出来。它们在音乐中,隐隐约约又无处不在,让一首娓娓道来的好诗,变得分外动人。

散文诗精选范文 篇6

春华秋实,时序更替,我们说秋的辉煌是用老师的血凝成的,正是在这样一个金色的秋天,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灿烂的日子乘风而来——教师节!请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心中对老师诚挚的敬意转换成属于你们的语言。大家都说您培育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那栋梁。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已经是第无数次把您的身影化成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格和精神浓缩成两个字——燃烧,不停地燃烧,燃烧…… 还是您,工作在今朝,描绘的却是祖国未来的蓝图;教学在课堂,成就的却是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如把您比作蚌,那学生就是蚌里的沙,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经年累月,砂粒变成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点缀了教育界,装潢了祖国!可您,从不愿炫耀这番丰功伟绩,永远地从事这叶的事业,却散发出花的芬芳,默默地将培育出的***万紫千红开放在我们的心间,就象春蚕从未自诩,坚持着“命旦夕,丝方尽”,在中国的神圣之地上开创了闻名世界、震撼古今的丝绸之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锦绣,英才济济笑颜开!”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们对您的感谢和赞扬,姑且让这首诗来诠释你们的生命价值,将你们的高尚品格在祖国传唱!

《教师节咏叹》

是蜡烛?难道不是吗?那耗尽自己而发出的光告诉我;是人梯?难道不是吗?那擎起学生的臂膀告诉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不是吗?那知识海洋中的高楼大厦告诉我。“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那需要烛泪来滋养,需要梯木来构建,更需要铸造灵魂的气力来千锤百炼。所以,我们向您致敬。“传道,授业,解惑”,慷慨六字,迸发出教师为渴望知识的学生们奉献自己的精髓。当你看到他们伏案批改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流汗讲解的时候,当你看到他们飞快地赶往办公室的时候… …你是否为之感动?为那一股真挚的奉献之情感动?为那善良之人无私的光彩感动?感动吧!踏着教师节的旋律,让我们献上一份诚挚的贺礼,用真诚的心说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老师,辛苦了》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经典散文诗范文 篇7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 古 时 期 ;神话传说

(2)先 秦 时 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 汉 时 期:辞赋 乐府民歌 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 代 时 期:诗

(6)宋 代 时 期:词

(7)元 代 时 期:曲

(8)明 清 时 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

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 释 自 然 现 象 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 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 映 社 会 斗 争 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 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 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 主,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

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

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 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它是

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 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06、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作者不详。今存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

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

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6) 名 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满招损,谦受益|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亡羊补牢,犹为迟也

07、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孔子弟子编纂。反映孔子思想(礼治),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孟子著,反映孟子思想(仁政),7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人,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荀子著,反映荀子思想(唯物主义),32篇

荀子,名况,后人尊称“荀卿”,赵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墨子及弟子著,反映墨子思想(兼爱),53篇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

(5)《老子》:即《道德经》,道家经典。老子著,反映老思想(无为)81章

老子,名耳,字伯阳,道家创始人 。

(6)《庄子》:即《南华经》,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清净无为),33篇

庄子,名周,宋国人,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韩非著,反映韩非思想(法治),55篇。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8)《孙子》:即《孙子兵法》,孙子著。我国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1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古代军事家。

(9)《吕览》:即《吕氏春秋》,杂家代表著作。吕不韦集门人编写,160篇。

吕不韦,韩国商人,曾为秦的相国。

(10)名 句 :工欲上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可忍,孰不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08、汉处著名文学家——贾谊

(1)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2)贾谊的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贾谊的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 鸟赋》

(3)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

09、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

(1)“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

(2)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枚乘的《七发》等。

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 班固的《两都

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

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 张衡的《二京赋》 蔡邕的《述行赋》等。

(3)“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10、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二十岁开始漫游,三十二岁继父职为太始令,四十二岁开始

写〈史记〉。后因李陵(李广之孙)降匈奴一事得罪汉武帝受宫刑并下狱。出狱后发愤著书,历经十多

年,完成《史记》。

(2)《史记》,又叫《太始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分为本纪(12)、

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记载了从传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司马迁还有辞赋8篇和著名的散文《报任安书》

(5)名 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1、班固与《汉书》

(1)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

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

(2)《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全书共100篇,分为帝记(12)、列传(70)、表(8)、

志(10)四部分记载了从汉武帝到王莽共229年历史。

(3)班固 还是东汉著名的辞赋家(〈两都赋〉)

(4)名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2、汉乐府民歌

(1)“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演奏,二是采集

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2)乐府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写现实生活,叙事性强。

(3)乐府民歌的佳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离骚〉),它与北朝的《木兰诗》

合称为“乐府双璧”。

13、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儒家经典。反映孔子思想(孔子,名丘,儒家创始人。)

(2)《孟子》:儒家经典。反映孟子思想(孟子,名轲,儒家重要人物。)

(3)《荀子》:儒家著作。反映荀子思想(荀子,名况,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

(4)《墨子》:墨家重要著作。反映墨子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

(5)《老子》:道家经典。反映老子思想(老子,名耳,道家创始人 。)

(6)《庄子》:道家经典。反映庄子思想(庄子,名周,道家学派重要人物。)

(7)《韩非子》法家重要著作。反映韩非思想(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