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关于冬天的诗句【通用8篇】正文

《关于冬天的诗句【通用8篇】》

时间: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冬天的诗句【通用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1

一、缩句成诗,理解重点字词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是理解整首古诗的关键。长久以来,很多语文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再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这样的教学流程毫无趣味可言,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表面。因此,如何让学生既自主又深刻地理解关键字词就至关重要了。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时,我先出示了陆游在冬天的夜晚教导儿子读书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人?在干什么?再分四行出示了图上所描述的内容,指导学生用缩句的方法作一首七言绝句。学生想到自己也能当回小诗人,一定是既好奇又兴奋的。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融入了课堂。但学生所作的古诗肯定不完全相同,甚至有不合理的,于是我一边展示他们的作品,一边从中选取较好的诗句,连成一首新的古诗:“古人学问不遗力,少年功夫老才成。书上得来终觉浅,深刻理解要亲行。”这时候,让学生打开书本,和原诗对照着比一比发现其中的不同。再引导思考:不同的部分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就能清楚地发现,新诗中的字词就是原诗中所对应的字词的解释,这样,学生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兴趣与能动基础上的,因此会更加深刻。而通过这样的作诗练习,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浓了。

二、由画入境,体验诗句情感

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提问:“如果要你根据这首诗作画,你会在这幅画上画些什么?”学生很快地给出答案:山、鸟、小路、人、雪、小船、老渔翁。学生在说出答案的同时,已经理解了诗句中的相关字词。于是,我又趁热打铁:“那么这些景物或人物该画多少呢?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结合诗句,找出“千”“万”,知道了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路一条又一条;找出“绝”“灭”,知道鸟已经躲进丛林,人也不见了踪影,因此鸟和人都不需要画出来;找出“蓑笠”,明白了诗中写的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翁;找出“孤”,知道江面上只有一只小船;找出“寒江雪”,知道了虽然诗句中没有直接写雪有多大,但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在明白了上述内容后,学生动手绘图就游刃有余了。在学生快画完时,我又问:“同学们有没有想一想,这么寒冷的天气,一个老渔翁为什么要一个人钓鱼呢?”学生有些茫然。此时适当介绍当时的背景,孩子明白了,其实这老渔翁就是诗人柳宗元的写照呀,坐在“孤舟”上“独钓寒江雪”就是表现了自己改革虽然失败,遭遇贬官。内心十分孤独,但依然不屈不挠、当学生继续作画时,大部分孩子把雪画得更大了,但老渔翁却依然临寒不惧。我知道孩子已深入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因此自然而然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并渗透到了他们的画中了。

三、联系经验,引发学生想象

有人说,儿童是想象的天才。在学习古诗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会拉近诗人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紧扣“倍思亲”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眼前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充分的想象。有的说,王维可能在街上,看到人们相约去登高,孤独惆怅之情不禁涌上心头。有的说,他可能也在登高,看到大家头插茱萸,便想起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其乐融融的情景。此时此刻,他心中充溢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他多么希望能和家乡的亲人团聚呀!由于本班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外乡,这种思乡之情他们深有感触,他们的心就和诗人靠得更近了。接着,在诵读全诗时,我并未作任何指导,学生对诗句情感的把握就非常到位了。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2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七言绝句用开头两个字作为题目,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样的诗其实也是一种无题诗。李商隐一生创作了许多这样的诗歌,比如《锦瑟》,开头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七律《一片》开头一句“一片非烟隔九枝”,七绝《日日》开头一句是“日日春光斗日光”,七绝《瑶池》开头一句是“瑶池阿母倚窗开”,再如《昨日》一诗开头一句是“昨日紫姑神去也”,《二月》一诗开头是“二月二日江上行”,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古典文学中常见的。

这首七绝《为有》的头两句,写一位闺中害怕春宵来临的现象。在“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中,“为”,因为的意思。“云屏”,指用云母石做的屏风,是一种华贵的装饰品,这里指闺房陈设的富丽。“无限娇”指屏风后面的佳人,也就是那位娇美无比的。“凤城”,即丹凤城,借指京师。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有一次在城中吹箫,引来一只凤凰落在城墙上,从此以后,言京师常以凤城相称。“怕春宵”是指害怕春宵夜短。“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这两句大意是说:在华贵的云母屏风的障掩映衬之下,那位显得格外姣美。京城的寒冬已经过尽,但她却害怕起短促的春宵来了。本来人们经受了一冬严寒的侵袭,好不容易熬到冬去春来、风暖花开,高兴还来不及,而这位,为什么倒害怕起春宵来了呢?“凤城寒尽怕春宵”, 作者在这里着一“怕”字,让读者感到蹊跷。是啊,对一个闺中来说,当春风送暖、气候宜人之时,正好是她同丈夫两情缱绻缠绵之际,然而她竟凭空产生了一种怕的心理,怎么不使人疑窦顿生呢?从而造成一种悬念,促使读者急切阅读下文,以便尽快弄个明白。

诗的三、四两句,作者直接说出了“怕春宵”的原因:“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就是不料、没想到。“金龟”,指朝服上用金线所绣的龟形图案。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天授元年,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金龟婿”就是说丈夫是三品大官,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香衾”,就是香暖的被子。原来,这位是嫁了一个身穿金龟服饰的三品大官,每天天刚亮,丈夫就要辜负温暖的被窝而去早朝,只留下她一个冷冷清清的独守空闺,这滋味太令她难受了,难怪她要“怕春宵”了。

这首诗以一“因”一“果”把四句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倒叙手法,又增加了诗意的表达效果。

七绝《为有》这首诗虽然很短,但写得一波三折,扑朔迷离,曲尽其妙,意境幽深。诗的首句“为有云屏无限娇”所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华丽的精美的房屋和艳丽迷人的佳人,按照一般的常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位佳人一定会在春光明媚、春景宜人、春风和煦的季节里,好好地享受大自然所赐予人们的一切恩惠。她也许会走出闺门去游玩,也许会去赏花、荡秋千,也许会去放风筝……总之,她是应该像常人一样感谢春天才符合情理。然而,诗在这里却来了个大转弯,“凤城寒尽怕春宵”,对于严寒冬天的过去,温暖春天的到来,她却害怕起来了。接下来的第三句,诗人再来一次大的转折,“无端嫁得金龟婿”一句,咋看起来,又让人一时想不通和无法接受。作为妻子,谁不愿意自己的丈夫有显赫的地位呢?在封建社会里,祈盼丈夫高官厚禄是大多数妇女梦寐以求的夙愿,诗中的女主人公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这位“金龟婿”,也许不仅是一个三品以上的大官,有着显赫的地位,甚至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的才子也说不定。他们一个佳人,一个才子,不是一对非常难得的伉俪吗?然而,这“无端”二字,又令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诗人在这里又给我们设置了一道雾障。诗写到这里,给人仿佛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直到我们接着读了下面的“辜负香衾事早朝”这最后一句,才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笼罩在脑海里的层层迷雾才烟消云散。

在这首《为有》诗里,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渲染和描绘闺房的富丽堂皇和女主人的娇媚美艳,然而,笔锋一转,巧妙地设置出一个个不符合人情事理的、使人难以置信的疑团,仿佛带领读者走进了浓雾弥漫的深山幽谷之中。就在读者感到迷茫和不解的时候,作者才让读者走出迷阵。这样写来,整首诗便显得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从而达到了“文如看山不喜平”的艺术效果。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3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____柳宗元《江雪》

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4、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____崔道融《梅花》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____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关于冬天的诗句 篇4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5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刚开始,学生没有关注到一问一答的句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学生恍然大悟,开始自己练习,等到学生读熟时,教师开始实施一问一答的“对诗”,教师问学生答,饶有情趣;接着,师生开始变换角色练朗读,一会儿变成孩子的小伙伴,一会儿变成旅游者,一会儿又变成外国人……渐渐地,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越读越自豪,水乡的特点:水多、船多、歌多也深入人心,已无需教师多讲,这就是朗读的妙处!

二、 想象诗歌意境,浮想联翩意味长

《四季的脚步》一诗,表现了四季明显的特点,体现了美好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又是一个锦囊妙计。教师紧扣“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绿草和鲜花是怎样赶来报到的?”通过师生交流,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春天,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朗读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学生读到“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段时,教师故意设疑:“冬天很冷哦,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冬天可好玩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可以滑雪”“溜冰”“拍雪景”……争先恐后的发言声不断,此时,再读诗句“呼呼,呼呼,雪花在欢快地舞蹈”时,每个人的嘴角都漾着微笑,语气透着欢乐。可以说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毋庸多言,学生都已经沉浸其中了。

有了想象的翅膀,文字就还原成了画面,带给人愉悦的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的体验也水到渠成。

三、 体会诗歌情感,感同身受引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给人美好舒适的感觉,如若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很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请学生回忆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明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的悲情结局,为什么在郭沫若的诗中却是“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悠闲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二,教师补充介绍了诗歌写作的时间――1922年;介绍了当时中国的状况――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介绍了作者的心境――对黑暗现实的愤怒苦闷和哀伤。学生与诗歌表现的恬淡平和一比较,马上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翘首企盼。在此基础上,再感情朗读全诗,全班学生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是“美好、希望、期盼、向往”之情,朗读表现出的是抑扬顿挫之态。

可以说,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预设得当,必然水到渠成,水融,引起共鸣。

四、 品味诗歌语言,一字一词细思量

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现象,但是长期过分重视人文性,使语文教师常常忘记了语文课姓“语”,关注内容多,关注形式少,简而言之“感悟”有余,“品味”不足。

诗歌的语言恰恰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样才能让诗意流淌进学生的心间。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清新、质朴、简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美感。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6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只要写对三个就可以,多写对一个加一分)渲( )染拾穗( )报酬( )渗( )透万籁( )俱寂二、读拼音,写汉字,注意把字写漂亮。(5分)gōu lóu qǐ gài sè suō shēn yín那位的在墙角kě lián着,真 呀!三、比一比,组成词语。(5分)券( )钩() 啄() 瑞() 差chāi( )卷( ) 钧() 缘 () 湍() chà ()四、填充词语。(3分)(加为选做题,做对一个词语加一分)()()累月 栉风()雨 ()()高远接()连() 娓娓()()瞠()结()()()()()(带有数字词语)()()()()(一、二字相同的词语)五、比比谁积累的句子多。(4分)1、写一句含有“地名”的诗句:2、写一句与“冬天”有关的诗句:3、人的心只有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  。4、写一句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一、读一读,再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粗糙肮脏谨慎憧憬简陋能工巧匠宽阔疏忽精致污浊陶醉理直气壮1、 找出一对近义词: ( ) -------- ( )2、 找出两对反义词: ( ) ----- ( ) ( ) ------- ( )3、选用上面的词语写一个句子。(可选一个,选用两个以上词语的可酌情加分)二、选词填空。(4分)鼓舞鼓励1、面对强手,小明有点紧张,老师()他勇敢迎战。2、这首歌成为()人民的战斗号角。夸耀夸奖1、妈妈一个劲地()小东,小东听了像吃了蜜糖一样。2、住在浅井的青蛙对来自东海的鳖()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活!”三、句子变化屋。(6分)1、 修改病句任何一切困难都难不倒我们少先队员。2、 扩充句子,使句子更美,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3、 用上“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句话连成一句话。“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作答。(8分)1、《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将我连这()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从这首诗你体会到2、《下雪的早晨》:一个小孩,( )脚,从晨光里( ),他的脸像一朵花,他的嘴( )低低的歌声,他的小手( )一根竹竿。以上所填的都是表示( )的词。3、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音”;《月光曲》是德国的音乐家( )谱写的;五、读读下面的句子,试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当庄严雄伟的国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兴奋而又紧张得几乎握不住绳子。( )这一次升旗,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这个星期轮到我们班升旗了。老师选我当旗手,我真自豪。( )我暗自下决心,从现在起,我也要为国争光。( )随着国歌声,我们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升旗仪式开始了,我和另一个旗手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旗台走去。上面这段话你是按顺序重新排列的。1、这学期你一定读了许多课外书。请至少写出其中四本(篇)的题目:(2分,多写可加分)2、认真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完成题目。(20分)风①星期天,我到漓江边风景点象鼻山玩。漓江的春天真美,富有生机而又不失诗意,早已不见了冬日的萧(xiao)条。暖暖的春阳照着,和煦(xù)的春风吹着,两岸的树把江水都染绿了。秀丽的景色令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②“小同学,照相吗?柯达彩卷包拍包洗,包您满意。”绕口令似的几句话把我的兴致打破了,我气恼地瞪了他一眼,一个穿夹克的小伙子二十多岁,打扮得还挺最时髦的,脖子上吊着一个照相机,满脸堆笑。我没好气地答一句:“不照!”便走开了。我索然无味地走在沙滩上,冷冷地想: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只要能赚钱,什么都肯干!冰冷的江风使劲地吹着,把我的心都吹冷了。③这时,一辆旅游车驶进了滨江道,一群群游客涌下了江滩。小伙子立刻迎上去,向一位穿风衣的中年人兜(dōu)生意:“同志,留个影吧,你瞧,这里的风景多好!”到底是外地人容易上当,中年人很快就被说动了心,随着他来到摊点上付了钱,一连拍了几张,接着便追赶他的同伴去了,他望着中年人的背影,满足地笑了,[忽然 当然 依然]高兴喽,又赚了一笔不小的钱嘛!我心想。④小伙子得意地吹着口哨向摊点走着。[忽然 当然 依然],他“咦”了一声。我循声一看,桌上多一只鼓囊(nāng)囊的皮夹,“一定是那个中年游客掉下来的,看他怎么办!”我冷眼望着他,“肯定会藏起来吞了,反正拣的又不是偷的。”接着,他拉开了皮夹,里面是一厚厚的人民币!愣了一下,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向着正朝山脚的那群游客飞奔而去,边跑边喊:“同志,等一等。”小伙子跑到中年人面前把皮夹塞到他手里,又转身往回跑。⑤一会儿,他回来了,又开始向游客招呼着,脸上[忽然 当然 依然]挂着微笑。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笑,不是吗?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何必还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呢?1、从文中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完成句子。(3分)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分)流连忘返:3、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3分)()的景色 ()的春风 一( )照相机()地笑了 ()地想一( )皮夹4、用““画出描写小伙子外貌的句子。(1分)5、”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何必还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在正确的解释条后打”√“(2分)(1)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不必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2)春风已经吹进了桂林城,吹进了人们的心窝里,必须念念不忘冬天的寒流。6、文章第④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分)7、再认真读读短文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8分)看图写故事。(30分)友情提示:①大树为什么流泪呢?请你展开想象叙述一个故事。②叙述要有一定的顺序。③语句要通顺、明白。④自拟题目。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7

论文摘要:作为“诗史”,杜甫叙事诗的文化批判功能除依赖于对诗歌整体思想内容的理解外.还表现在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这种功能。如对较敏感的事物进行表述时采用能指与所指差异较大的词语,大量运用非陈述句式,使用具有批判力量的修辞格等。

唐代是封建历史上一个思想比较开放的时期,这种时代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唐诗的极度繁荣。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霸权仍然存在,诗人们仍不能毫无忌惮地写作。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动荡到了极点,文化霸权也由隐而显,杜甫因房琅事而受冷落并最终被逐出朝廷便是文化霸权的结果。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因慑于这种霸权而纷纷放下手中的笔。作为一个敏感而又爱国的诗人,杜甫不可能面对国家的危机而无动于衷,他要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去揭露黑暗的社会,因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写作中,最能代表杜诗现实主义风格的以新乐府诗为代表的叙事诗大多写于此时。但杜甫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游离于那个社会之外,因此他也要受到文化霸权的制约,对当朝统治者进行评判和指责时也有所顾忌。但读者从杜甫叙事诗尤其是新乐府诗中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文化批判力量的存在,这种力量一方面依赖于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也是人们所普遍忽略的一点,就是杜甫有意识地借助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实现文化批判的功能。

一能指和所指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分别代表概念和音响形象,此处借用这两个概念并把能指界定为语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的意义,把所指界定为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意义。

能指与所指之间可以是统一的,但也可以是有所差异的。杜诗中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的表述便体现了有所差异的一面。表面的能指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是对文化霸权的妥协,而真正的所指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与批判,是对文化霸权的颠覆。

(一)人称

1.能指:第三人称,泛指汁所指:第一人称,特指。如:

(1)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兵车行》)

(2)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

(3)树枝有鸟乱鸣时,叹色无人独归客。(《光禄坂行》)

(4)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5)飘然时危一老翁,十年厌见放旗红。(《冬狩行》)

以上各例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仍是由人到人的关系,只是人称和指称范围有变化,例(1)的“道旁过者”、例(2)的“少陵野老”、例(3)的“独归客”、例(4)的“客”、例(5)的“老翁”等语词的能指都是第三人称,是泛指,而其所指均应是“作者自谓”,是第一人称,是特指。相对而言,其所指的第一人称、特指比较敏感,潜在的危险性更大,而换用能指的第三人称、泛指有利于淡化矛盾,回避危险,对意义的表达也不会产生影响。

2能指:客观事物或他人,所指:特定的人。女口:

(6)杨花雪落在白孩,青乌飞去街红巾。《丽人行》

(7)后来鞍马何遥巡,当杆下马入娜菌。《丽人行》

(8)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9)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10)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例(6)“杨花”和“白蕉”的能指为两种植物,所指分别为杨国忠和耽国夫人;例(7)“后来鞍马”的能指为配有马鞍的马,所指为杨国忠;例(8)“明眸皓齿”能指为人身体的两部分,所指为杨贵妃;例(9)..了卜射”,(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子仪时已进中书令,而仍称其旧官,盖功著于仆射,而御士卒宽,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也。‑Ulces2s,此说一经产生,其后诸家注释均依此说。但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了卜射”的能指为一种官职名,所指为郭子仪,能指用“仆射”而不用“中书令”是全诗用语特点的必然结果。《新安吏》一诗的写作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因此对一些较敏感的人与物,如“客行新安道”的“客”和“新安”,诗人都采用能指与所指之间差异较大的词语,对郭子仪这样一个安史之乱时期的敏感人物,诗人称其旧官,主要是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而不是“就其易晓者以安之”。例(10)“武皇”的能指为汉武帝,所指为唐玄宗,武帝喜开边,唐玄宗亦好开边,当时不便直斥,故比之武帝。

(二)地名。能指:旧称或泛称*所指:今地、特称。如:

(11)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新安吏》)

(12)中男绝短刁、,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13)我军收相州,日夕望其平。《新安吏》)

(14)草中孤兔尽何益?天子不在咸阳宫。《冬狩行》

(15)回略大荒来,堵函盖虚尔。《塞芦子》

例(11)的“新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书》新安,隋县”。由此可见,其能指为隋代的一个县,而其所指为唐县。例(12)的“王城”,(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之东都,即今之王城。”可见其能指为周朝的某地,所指为“唐之东都”。例(13)的“相州”,参照(杜诗镜锉)对(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邺城”的解释:“旧唐书:相州属河北道,天宝改邺郡,乾元改邺城”。《新安吏》一诗写于乾元二年,可见“相州”一词能指为一古地,而所指为今地邺城。例(14)“咸阳宫”的能指为秦,所指为长安。以上四例能指均为古地,所指为今地。例(15)的“大荒”,(读杜心解)的解释为:“统日‘大荒’,不敢斥言灵武也。可见其能指为泛称,所指为特称。

(三)其他。能指:普通名词或虚有事物,所指:讳语或忌语。如:

(1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17)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18)泉有巨鱼长比人,丹砂作尾黄金蜂。《沙苑行》

(19)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哀江头》

(20)荒戍之城五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锦树行》

例(16)的“天地”,《读杜心解》解释为:“‘天地无情’,固是为朝廷讳。”f31(}s3)例(17)的“归军”,《杜臆》解释为:“此不言军败而言归军,亦讳之也。(”,,例(18)的“泉”,《杜诗详注》的解释为:“唐讳渊,故改泉。”例(19)“胡骑”的能指为少数民族骑兵,所指为安禄山叛军,《哀江头》一诗写于至德二载春,其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且杜甫身陷长安,对安之“叛军”性质有所顾忌,故采用无潜在危险的“胡骑”。例(20)的“东郭老人”和“青丘”,《读杜心解》解释为:“‘东郭老人’非公自号,‘青丘’非寓夔地名,盖因‘小儿’、‘恶少’等语,太觉显斥,自隐其名,而托为子虚、无是之人,以避时忌耳。

以上诸例能指与所指之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诗都表达了对君主或朝廷行为的不满与指责,而这种不满与指责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但这种危险并不是在所有的诗中都存在,所以诗人在某些诗中也采用了一些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词语,如(洗兵马》“只残邺城不日得”中的“邺城”,“郭相谋深古来少”中的“郭相”。而同写于乾元二年的《新安吏》,为了回避潜在的危险,表达同样所指的词分别换成了能指不同的“相州”和“仆射”。

二在诗歌尤其是叙事诗的创作中,从语气的角度讲,陈述句应是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但陈述句只是述说一个判断,描写一种德性、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不带强烈的感彩。

而杜甫以新乐府诗为代表叙事诗要达到“讽兴当时之事”(元镇《古题乐府序》)的目的,必然要融人诗人的感情。由此,杜甫在诗中大量运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非陈述句式。通过这些句式,打破读者的惯常思维,使读者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审视社会,进而对社会乃至自我认识方式作出积极的探索,从而使诗人的“讽兴”目的得以实现。

(一)疑问句

疑问句,或有问无答,或自问自答,或无疑而问。一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条件,引导其主动思索、判断,让内因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更好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另一方面,加强语气,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刺激,引发反思。

1一般疑问句。如:

(21)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22)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岁晏行》)

(23)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蚕谷行》)

(24)肉味不足登鼎蛆,何为见羁虞罗中?(《冬狩行》)

(25)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以上诸例都提出了一些诗人似乎知道而又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与诗人同时代同命运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显示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同样的问题,在渐深、渐全面的思考中自觉地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2.设问句。如:

(26)士卒何草草?筑城憧关道。(《潼关吏》)

(27)四部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无家别》)

(28)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大麦行》)

(29)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0)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翼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极稳称身。(《丽人行》

以上诸例均自问自答。“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答”,强调答案,显示出主体的参与,使所述更可信、更有力度。一问一答,使读者在思考中接受诗人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从而强化批判效果。

3.反问句。如:

(3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新安吏》

(32)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33)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垂老别》

(34)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负薪行》)

(35)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

以上诸例均属无疑而问,使用问句形式的目的在于加强语言的力度,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从而不自觉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隐藏在这肯定的判断后面更深层的东西。

(二)感叹句

感叹句是情感达到高峰时所采用的一种句式,是慷慨激昂、激情万分的爆发和喷涌。诗人面对家国之大不幸,情何以堪!如此之激情会深深地感染读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从而使读者自觉地接受诗人的观点。如:

(36)鸣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折槛行》)

(37)朝廷虽无幽王祸,得不哀痛尘再蒙!鸣呼,得不哀痛尘再蒙!(《冬狩行》)

(38)丧乱死多门,鸣呼泪如在!(《白马》)

(39)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哀王孙》)

(40)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知土!(《贫交行》)

(三)祈使句

祈使句,感情有强弱之分,强而坚定的为命令或禁止,弱而委婉的为祈求、劝请、建议或劝止。杜甫新乐府诗所用祈使句基本上全为后者。这种弱而委婉的表达是诗人较为低下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这种表达同时也显示了其所述是诗人的衷心之语,显示了诗人对世事的关切。如:

(41)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安吏》

(42)请嘱防关将,懊勿学哥舒。《渔关吏》

(43)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锦树行》

(44)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岁晏行》)

(45)不劳烈士泪汾沱,男谷女丝终复歌。《蚕谷行》)

杜甫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大量的非陈述句式以增强其文化批判力量,而这种非陈述句式使用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达效果。当一个非陈述句出现在诗尾时,它会产生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效果。杜甫的新乐府诗共32首,有25首的结尾都用了非陈述句。其中用疑问句的10首(《沙苑行》、《悲青坂》、《塞芦子》、《洗兵马》、《无家别》、《大麦行》、《光禄坂行》、《负薪行》、《最能行》、《岁晏行》),用感叹句8首(《贫交行》、《哀王孙》、《垂老别》、《苦战行》、《去秋行》、《冬狩行》、《虎牙行》、《白马》),用祈使句的7首(《新安吏》、《渔关吏》、《新婚别》、《丽人行》、《锦树行》、《自平》、《蚕谷行》)。

杜甫的叙事诗在表达上多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手法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很难实现“讽兴”的目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杜甫除用前述两种方式外,还运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修辞格。

(一)对比。如:

(46)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扰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47)去年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去秋行》

(48)去年米贵阅军粮,今年米戏太伤农。(《岁晏行》

(49)富豪有钱驾大封,贫穷取给行碟子。(《最能行》

(50)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

例(46)“生男”和“生女”相对比,先是将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反其道而用之,提出“生男恶”和“生女好”的反传统论调,激起波澜,接着对其原因进行对比解释,从比较中揭示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例(47)去年之“臂枪”和今年之“白骨”相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例(48)“去年米贵”和“今年米贱”对比,揭示出收成的好坏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命运,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批判。例(49)“有钱”之“富豪”与“无钱”之“贫农”所驾船只比较,显示出贫富之差距。例(50)“圣贤”之“薄命”与“奸雄恶少”之“封侯”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世事不公的深沉反思。

(二)比喻。如:

(5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

(52)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53)岂意绒难料,归军星散营。《新安吏》)

(54)青铃宵子困泥途,白马将军若雷电。《折槛行》)

(55)黄门飞鞍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丽人行》)

例(51)是一个弱比,将人喻成“犬与鸡”,写出了征人的地位之低与命运之悲惨。例(52)以“豺狼”喻安禄山,以“龙”喻唐玄宗,写出了诗人对安禄山之憎恶,对唐玄宗的尊重。例(53)以“星散”喻兵败后的士卒数量少而又无组织的散乱状态。例(54)以“困泥途”喻“青拎宵子”仕途之坎坷,以“若雷电”喻“白马将军”之势焰惊人。例(55)以“不动尘”形容驰马轻快,亦喻骑术高超,但如此之高超骑术不是为国安邦,而是“送八珍”,实乃一大讽刺。

(三)夸张。如:

(5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

(57)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在!《白马》

(58)禽兽已毙十七八,杂声落日回苍官。《冬狩行》

(59)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60)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

例(56)通过“眼枯见骨”的夸张,写出了征人与送行者的悲痛心情,也衬托出“天地”(朝廷)之“无情”。例(57)通过“泪如镶”的夸张,写出悲之深,衬托出“丧乱死多门”之惨。例(58)以“落日回苍弯”的夸张衬托杀声之大。例(59)以“哭声干云霄”的夸张,一方面写出哭声之大而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征人有去无回的命运,有力地鞭糙了统治者穷兵默武的开边政策。例(60)以“血作水”的夸张写出了在陈陶一役中牺牲人数之多。

有关冬天的诗句 篇8

2、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 梅》

7、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