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苦中作乐的诗句通用2篇正文

《苦中作乐的诗句通用2篇》

时间: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征途帮大伙儿收集的2篇苦中作乐的诗句,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苦中作乐的诗句范文 篇1

尽管《琵琶行》全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一共只有4处,但在这4处的景物描写中,诗人却以细腻而洗炼的笔触,勾勒点染出4幅画——“秋江月夜送别图”、“秋江月夜听曲图”、“秋江月夜守船图”、“秋江月夜独倾图”。这些景物描写,对人物刻画起了很大的渲染作用,强烈地突出了主体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一、营造情绪气氛,展开故事配景。

《琵琶行》第一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开头,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别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将作别于浔阳江头,昏黑的幕色,浩淼的江水,瑟瑟的秋风,战栗的枫叶,飘舞的芦花,面对这秋景秋物,诗人怎能不“逢秋悲寂寥”?更何况远贬荒僻之地的诗人,又将与好友“秋山又几重”,怎不生依依惜别之情?然后又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着秋江月影,主客想排遣离别的忧愁而举杯消愁,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加上饮苦无音乐,醉惨不成欢,我们不难想象那个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场面,正是这秋江月影,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此时的哀愁,犹如那东流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绵绵不绝;此时的心绪,如同江中摇荡的月影一般跳动不安,零乱难平。这幅画,重点突出一个“惨”字,它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情怀,营造了一个悲抑低沉的意境。而这“举酒欲饮无管弦”、“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环境,既暗示了诗人谪居生活的痛苦,又为下文“忽闻水上琵琶声”做有力的反衬;寒江寂寂,四顾茫茫,正当主客悲感交集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一方面透露主客的惊喜之情,“忽”就是这种感情的表露;另一方面也写出主客无意中为动人心弦的琵琶声所吸引,就是在这种情境中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的出场及弹奏琵琶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并为之展开故事的配景。

二、多方烘托人物,展示人物心境。

《琵琶行》的第二处景物描写出现在琵琶女弹奏结束时,诗人为我们画了一幅“秋江月夜听曲图”。在这一部分,诗人着力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为达成这一目的,诗人善于蓄势,层层渲染烘托。先写琵琶女的出声和相邀见面的情况,诗人听见不同寻常的琵琶声,惊喜万分,从曲声中知弹奏者非俗人,故急欲想见,“寻”、“问”、“移”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则表现出琵琶女羞涩、怯生、犹豫和悲伤的情怀,也暗示了她有无限的心事。接着写琵琶女情动于衷,演奏琵琶,着力表现其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是按调弦、弹奏、曲终的顺序来写的,且把声情有机地融合起来。“转轴”两句,从她弹奏的准备动作中已初显其技艺的精湛和感情的丰富,这是弹奏的开始。接着写弹奏,“弦弦”两句写曲起低沉舒缓,显示其郁郁不得志的思绪;“低眉”两句,状其弹奏的动作神态,现其卓越的技巧和抑郁的心情。“轻拢”两句,表现她弹奏时指法灵活多变和弹奏难度之大,看出其技艺超群,乐曲声不同凡响。紧接下来,诗人用12个诗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分别借助听觉、视觉等感受来写弹奏乐曲的声韵悦耳和声调变化。从乐曲的声韵和变化中表现了琵琶女娴熟惊人的技艺与哀思苦痛的情感。“曲终”两句,写琵琶演奏已近尾声,用“裂帛”比喻四弦同时发出的声响,随即戛然而止。一曲虽终,但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却使人如痴如醉。诗人于是写道“东船西舫消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边周围的船上都悄然无声,只有皎洁的月光倾泻江中。这简洁的一笔景物描写,却是何等的高妙——在寂静的景物氛围下却激荡着汹涌的心潮,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处景物描写,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又照应了“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诗歌凄凉、冷落的意境,着重突出“悄”字,又衬托出听众依然沉浸在无限惆怅、幽怨的乐曲声中,而这正好烘托了琵琶女的心境。

如果说第二处景物描写是着重从听众感受的角度去烘托人物心境的话,那么第三处的景物描写则是从琵琶女的感受的角度去展示人物的心境了。

第三处景物描写是在琵琶女苦诉身世遭遇的末尾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家住城里,从小拜名师学艺,年轻貌美时,生活奢华。随着时光的流逝,人老珠黄,再也无人上门追欢逐乐了,生活逐渐走向落迫,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常常独守空房而无人珍惜,只得经常从梦中寻找失去的欢乐时光。这里,诗人用夜深、月冷、水寒、空船、孤女、独坐为景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守船图”。这幅画,着重突出“寒”,江水之寒,正暗衬着琵琶女心境之寒!这很容易令人想起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好一个“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景物描写,与这首词表现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需更多的文字详述,琵琶女被遗弃的孤寂生活和悲凉心境,已被抒写得淋漓尽致了。

三、描绘地域风貌,借助景物抒情。

苦中作乐的诗句范文 篇2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缘情写景

“缘情写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彩,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

1、移情于景

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2、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三。以景衬情

“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以乐景写乐情

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反衬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以乐景写哀情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乐情

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