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文言文 >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通用3篇正文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通用3篇》

时间:

文言文是语文考试里的必考内容,要怎样学好它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通用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 篇1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2

一、原文

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二、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三、注释

(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

(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

(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著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15)琅然:声音清脆。

(16)闻:(能)听见

(17)亦:也。

(18)笃学:十分好学。

(19)因:于是。

(20)盖:大概

(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

(22)尔:罢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3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中的地名:成都、陕(即:陕西)。这些词语都按原文或原义写出。

其余各词语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当初”,“在”原义不变;

“闻”,“听说”:“入相”,即进入相府,译为:“当了宰相”;

“谓”,“对……说”;

“其”,“他的”;

“僚属”,“同僚们”;

“奇材”,同今义“奇材”;

“惜”,“可惜”;

“尔”,叹词:“及”,到,等到;

“出陕”,出京外任陕西地方官;

“适”,恰,正赶上;

“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