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节日作文 > 春节作文 > 春节习俗的作文(优秀10篇)正文

《春节习俗的作文(优秀10篇)》

时间: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细心的小编燕子帮大家收集的10篇春节习俗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习俗作文 篇1

过年了,街上到处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说到过年,可有很多的风俗礼仪。快随我看看吧!

大年三十,我回到了老家铜川市耀州区。刚走进家门就看到爷爷奶奶忙忙碌碌地在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掸浮沉扫蜘蛛网。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还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用意。

打扫完卫生,爷爷开始贴春联了。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把春联贴于门上。我帮着爷爷贴春联,看到贴好的红红火火的春联,感到非常开心。

贴完春联后,爷爷在门上贴了个倒着的“福”字。我不明白了,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原来“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美好未来的愿望。“福”倒着贴,就意味着“幸福已经到来”或“福气已经到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渊博啊!

晚上吃团圆饭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圆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所以大家在过年时要一起吃饺子。过年的时候还有守岁、燃放爆竹、拜年、给压岁钱等各种习俗。

中国年是红红火火的,既有文化礼仪活动,也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在这里祝大家鼠年吉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习俗作文 篇2

时间过得好快啊,眨眼间春节就要来了。要知道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每家每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这是过年的习俗!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中每家每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习俗作文 篇3

在我们国家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这是古老的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地、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过年、放鞭炮、拜年、春节饮食习俗文化等。春节的许多习俗代代相传。

“12月24日,掸扫房屋”是古代记载的春节期间清扫灰尘的习俗。因为"尘"和"尘"是谐音,所以扫尘在新的一年里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就是去旧布。目的是消除所有的贫困和厄运。人们寄希望于打破旧的,建立新的,为新的祈祷。他们用清扫灰尘的方法来整理全年的得失,渴望新年有一个好的开始。春联、年画、窗花和“福”字用来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烘托节日气氛。“福”这个字贴得颠倒过来,意思是“福来了,福来了”还有彩色的年画、窗花和春联,希望能给陆寿带来祝福。一年比一年好。

“一夜两岁,五更两天”。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待向老人告别和迎接新年的时间。当五颜六色的鞭炮齐鸣,新年来到了我们的眼前。人们穿着整洁漂亮,出去拜访亲戚和朋友,互相祝贺新年。对老年人来说,给年轻一代发压岁钱真的是一种享受。新年的新气氛!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饮食习俗。红豆在新年的第一天被吃,这意味着一个繁荣的一年。吃年糕意味着每年都比每年高。吃汤圆表明全家都是圆的。春节期间仍然有许多习俗。有许多有趣和愉快的事情要说,也有许多祝福要说。谁不喜欢这个传统的春节?谁不想继承这个古老的习俗?

传统习俗的作文 篇4

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爱过端午节,爱享受节日的气氛!

两千三百年前,一个清瘦老人,仰望苍天,他在忧虑他那民生多坚的的国家,当传来国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后,他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愤怒,他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们怕江中的鱼儿吃他们敬爱的屈原的尸体,所以用粽叶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让鱼儿吃,这样就不会伤害他们敬爱的屈原了。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食物能像粽子一样寓意丰富,粽子的形状棱角分明,象征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里面包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赤胆忠心……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敬重。

屈原绝没有想到,生前他忍受无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后,他的继承者们贯穿古今,前仆后继,层出不穷。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苏轼,辛弃疾,谭嗣同……,数不胜数的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精神。可以这样说,是他让端午节熠熠闪光;是他让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让国人由蒙昧走向进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找寻真理;又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恋。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屈原的精神从未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这么亲切。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这场震惊海内外的灾难,让中国13亿人民联系的更加紧密,让中国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却时刻怀着对祖国灿若日月的情怀,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虽死,情不改的爱国情结,不正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吗 那江上竞飞的龙舟,不正是13亿人民同心协力划动的吗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自然的强悍面前,人类团结一致,血脉相连。

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走的更稳,更坚定,无往而不胜。只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爱中国!

传统习俗的作文 篇5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元宵节,猜灯谜、吃汤圆;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品月饼。而除夕,我们的传统是:包饺子、吃年夜饭。

除夕,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们家也热火朝天地忙活起来。瞧,奶奶、妈妈、姑姑她们正如火如荼地包着饺子呢。于是,我也来了兴致。

我拿起一张柔软的饺子皮,看着那一盘盘腆着肚子的胖饺子。我想,何不给这些经典饺子变变身呢!包个什么形状的呢?脑子边思索着,手上也转开了。我舀了一勺肉,左手把饺子皮往里按了一些,右手再把左手弄的波纹按紧,包了一半,发现后面剩下的肉馅儿太多了。略一思索,一个念头闪现——“小葫芦”。大胆试试吧,就把两边的皮轻轻拉长,把剩下的肉馅按压进去,小心翼翼地按紧拉长的皮的边缘。大功告成,我拿起来一看,嘿嘿!这前小后大的模样,就成了我的新发明——“小葫芦”。

这“小葫芦”还挺可爱,引来大家一致称赞,摆在那一排圆饺子中,当真与众不同!“再来再来!”大家一直催促。“好,看我的!”我在饺子皮上放好肉馅儿,然后把饺子皮对半折一下,把右边的那一半皮用右手弄出波纹,然后捏紧,再把左边的皮往右按。封口朝两边慢慢拉长拉高一些,底面按紧。“小小金元宝”出现了,奶奶乐呵了嘴,直夸这个造型应景又吉利,并宣布我们家以后的饺子就包“金元宝”的了。

中国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而我们今天的创新不正给朴素的中国传统绣上了新花样吗?

习俗的作文 篇6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事物纪原》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吾金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习俗的作文 篇7

山东济南府以及缁博一带的酥锅。在那一带,每年春节前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做一大锅酥菜,俗称“酥锅”。主要是为了春节期间招待拜年走动的亲戚,这道菜可是重头戏,谁家的酥菜做得精致、好吃,那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会在街坊邻里广为称颂。

济南民间有除夕夜登高祈福的习俗,新春钟声敲响之际,很多市民都希望以登高的形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愿,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济南快览》一局中记载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莱类之珍品。”《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塌蒲菜”(凉碟)等。至于济南人钟爱的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常食。凡品尝过这些美味佳肴的,无不交口称赞。

深秋赏红叶,这是老济南旧有的习俗。然而旧时交通不便,山路难行,红叶谷离济南市区三十多公里,红叶再美,也只能深锁山中,一般济南人是看不到的。不过过去济南人赏红叶另有去处,近郊的龙洞、佛峪和千佛山上,就是人们常去的地方。

习俗的作文 篇8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也是十二节气之一。在清明节里,还有很多不同的习俗。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上坟的日子。它在四月至六月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使人们的悲伤地心情变得开心。俗话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节也是播种的日子。

在美好的季节里,可以荡秋千、蹴鞠、踏青、植树、放风筝,我最喜欢放风筝了,因为风筝就像一只彩色的小鸟,被我抓住,我很开心。

习俗作文 篇9

我们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春节了。

这里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两旁的路灯杆上都挂上了大大的红灯笼。

广场里园丁们把五彩的鲜花摆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最多的当然是羊了,因为今年是羊年嘛!晚上的时候树上的霓虹灯就会像星星一样闪耀着,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车站里人上人海,大家都拿着大包小包准备回家和亲人团聚,每个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菜市场里四处都是喧闹声,人们不停地买着这些新鲜的菜,大袋小袋的拎回家,给家人烧一顿难忘的年夜饭。老板们个个忙忙碌碌地卖菜,大把大把的钱数都数不及,高兴地嘴都合不拢,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老人们也很高兴,他们又可以见到自己的儿女了。

但最高兴的当然数我们小朋友们,我们放松地心情去吃,去玩,去旅行,还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做客,还有压岁钱可拿了!

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新对联,家里都打扫地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过年了,一切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习俗作文 篇10

温暖的屋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一家人在门口前贴着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声、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声音、小孩玩闹的欢言笑语声……哪里不充斥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我的家乡泉州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称“过年”,等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去了。你可别小瞧这十六天,“过年”的习俗细的吃什么、干什么都要遵守习俗做。这习俗虽多,可热闹也从未间断。

家乡在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为热闹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点一到,四处烟花炮竹响成一片,我们既要在家中万堂中设堂,摆上三牲(鸡、鱼、猪)、果子、清茶等贡品,并且燃上三柱清香、点烛拜天公。除夕这天晚上,不仅要守岁还要开正,开正就是除夕之夜守岁到十二点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时,放烟花炮竹,以表庆贺,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正月初一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了的新衣服,开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则传说,第一天出远门都会天降大雨,被雨淋湿。早餐后,人人四处走访朋友亲戚,见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天诞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诞辰生日。这一天人们要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的清晨前必须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贡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来感谢天公对全家这一年来的庇佑,二来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这忙碌中过去,在这欢乐中过去,在这热闹非凡的习俗中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