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作文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彩11篇正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精彩11篇》

时间: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1

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世界名著,作品叙事宏大,情节跌宕起伏。在读这部巨作之前,首先要弄懂两个问题:顿河在哪儿?哥萨克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书籍可以得知,顿河是乌克兰的母亲河,世代流淌的河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保障着两岸人民的繁衍生息。哥萨克人耿直彪悍,崇尚自由,召之必须来,英勇善战;挥之必须去,自生自灭。他们一直充当沙皇的“雇佣兵”,是各个政治派别的“斗争工具”。

《静静的顿河》以哥萨克骑兵格里高利的十年流亡轨迹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格里高利两次加入红军,三次加入白军,见过种种的烧杀抢掠,也历经了无数次的至暗时刻。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在正义和野蛮之间,他一直在纠结。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质朴而又真实的格里高利,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格里高利。格里高利经历了种种磨难,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守住了自己的善良底线。在故事的最后,格里高利扔下了武器,回到家乡,抱起他仅剩的儿子,给全书的悲剧生活增添了一抹温暖和希望。

《静静的顿河》对自然风貌的描写也相当烘托人物性格,那圣诞节开冻的顿河和流过河中心的冰排,那隆隆的炮声和逃难的人群……每句话都简洁明快,符合哥萨克人豪爽的性格,以及他们对生死存亡的忧思。

故事的力量,最抚人心;质朴的情节,引发共鸣。细细品读这本书,引人深思。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2

一、感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葛利高里执着的爱着,已为人夫的婀克西妮亚。为此他们两次私奔。第二次时,他们乘着满天云霞上路了,还没走几步,婀克西妮亚就被子的弹击中了。血从她的嘴里无情的流出来,葛利高利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枕在心爱的人头底下,赶忙查看她的伤口,然后把自己的内衣撕下一块,塞进还在沽沽流血的胸口,抱起她的头悲痛欲绝的喊:“你倒是说句话啊!”曾不顾一切和他私奔,虽不是妻子却爱他胜过妻子的心爱的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撇下一生的挚爱撒手人寰。葛利高利悲哀到了几点,他用双手沉痛的掩埋了自己的爱人。虽是畸恋却如此感人至深,我想只有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才会如此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描写战争。全书除了开头二百页描写平和的农村生活,其余全部是描写战争的。这在世界名著里是少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哥萨克的三、四次暴动。小说虽然长,而且都是描写单一的战争,但是小说不枯燥。这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小说在描写战争的同时,还描写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战士的形象。小说有点像《红楼梦》,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有表现的舞台。这样每人人物都栩栩如生。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是我很佩服的。像攻克碉堡、骑兵作战、小队人马相遇战、对待战俘等等,写的是栩栩如生,印象深刻。

三、描写顿河两岸的生活。顿河两岸的农村,人们生活质朴,勤劳勇敢。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写的是淋漓尽致。中国的善于写农村生活,但是与《静静的顿河》比都要稍逊一筹。

可以说这部小说将农村的生活写“尽”了。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农村的一草一木,农村的房屋、田地,农村的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描写了出来。小说开头二百页都是描写顿河两岸的农村的生活的。可以说这二百页是全书最精彩的二百页。

最后,请大家记住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一句名言: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就是幸福的了。 试着理解这位伟人的用心良苦,把握好有限的光阴,和正悄悄从我们指尖滑过的机遇。记住,成功者,往往只是抓住了这被常人所忽视了的宝贵机遇。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3

顿河在静静地流淌,村子里升起了白色的炊烟,间或能够看到哥萨克的骏马,在村道上奔驰而过。

感情是其中一条线,作品所描绘的是一幅广阔的画卷:战争、杀戮,红军、白军,是非、善恶,离合、悲欢,逃亡、追寻等等。在纷乱的社会表象下方,作者探寻的是人类的生存精神,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此刻读来更加清晰。人类生存的伟力,在历史发展的血与火中铸就,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书中展现的哥萨克的野性与坚韧,那种不屈不挠的倔强,在我看来,正是人类生存精神的生动体现。

看看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娅吧,这一对被村里人叫做野小子和母狗的家伙,他们置各自的婚姻而不顾,私奔到外村去生活。当葛利高里从战场上回来时,发现阿克西尼娅跟东家的儿子有染,葛利高里就用马鞭子分别把他们狠狠地抽打一顿。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尼娅分分合合,始终难以割舍。最后,战火纷飞中葛利高里出逃,他抛弃一切,就带着阿克西尼娅。不幸的是,阿克西尼娅中弹倒下。葛利高里扔掉枪支回到自己的村庄,在门口抱起了年幼的儿子。四卷小说就在那里怅然而止。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前年也就是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肖霍洛夫年”。

最新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4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想看这本书想了好几个月了,放假回家时也一直在找。终于,还是在这学期开学时到图书馆里找到了它们。那时候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一个角落的书架上,我惊喜地发现了它们,不过当时还是着实被它们“可怕”的厚度吓了个够。;接下来的日子几乎天天都有看它们。由于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几乎是按着每星期一本的进度在看。之前我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看过一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书籍,但是当我着手看这书之后,发现这本书大大超乎了我的预料,超乎了我的预料的好。;在看过这部书之后,我想我已� 大概所有看过这部书的人,都会对战争有一种清晰而可怕的印象。

在小说的开始,也就是战争还没有打响的时候,顿河的哥萨克们过着多么惬意的幸福生活。村里的人民,虽然还是贫富有差,但都能自已自足地过着令自己还算满意的生活。随着一战的爆发,井然的秩序被打乱了,村子里的哥萨克越来越小,人们变得越来越穷,心也变得越来越硬了。;在这场持续了几年的战争里,我找不出哪一方是明显的正义的,慢慢地,随着格利高里多次摇摆不定的足迹,我明白了,在战争里,并没哪一方是所谓的真正的正义的,也并没有哪一方就是邪恶的。真正的正义,永远属于人民,属于那些善良的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存在;而真正的邪恶,也并不是所谓的“敌方”,却是那些在战争中所有的对人类存在以及文明和理性的践踏。真的,不看这本书,不会想到这些。

想一想,书里的多少哥萨克们,他们都只是些那么普通的人,只不过想在这场战争中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们没有文化,不懂得政治,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在,但是,这又怎能么样。他们和所有的人,不管是和贵族们,士官生人,还和是苏维埃者们都一样,彻头彻尾的是人啊。他们有权利在这个尽管可能不那么尽善尽美的世界上活下去呀。母亲们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儿子;妻子随时可能失去丈夫;孩子们则随时可能失去父亲。最不可理解的是,那些可爱的,热爱生活的,大字不识的哥萨克们,在“白军(帝制政权),红军(苏维埃政权),哥萨克队伍”这样的一个奇怪的三头天平之间来回摆动着。他们,如格利高里,也一度有过所谓的人生理想,有过明确的斗争目标,但都在这样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变得荡然无存,最后剩下的,不过是对自己生存的渴望和对自己家庭幸福生活的追求。

政治在他们的心里,划上了句号。由于这些最朴素的追求,他们在那个三头的大天平上更迭着变成了战争不同方的“砝码”,却由于历史的无情,他们最终或死于不明不白之中,或活在无尽的恐怖回忆里。我喜欢格利高里,喜欢他的野性,他的不羁,更重要的,是他心中一直保持的那份坚定的“人性”。;我喜欢娜塔利亚,喜欢她的温顺,她对爱情无言的执着,更为她那颗容忍的心敬佩不已。

最新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5

最初得知这篇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的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当老师的讲解加上课本中的描述过后,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名为格里高利的年轻哥萨克,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各种时局的变迁和演化中,不断冲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以小见大的视角也是本书的精彩之处。

读过许多前苏联的文学,大多数是描述的贫苦农民的生活,亦或是奢靡的贵族生活,都只局限于一个时期,一个不变的视角的生活,而这篇作品有所不同,它的野心非常之大,它所要描述的不是一个阶层,一个视角那么局限,而是将苏联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身临其境的为主人公而想,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目标,从一个小乡村来到大城市,从一文不值逐渐奋斗,其中所经历的事并不是之前那个年轻哥萨克所想的。

它所描述的主人公格里高利,拥有着哥萨克民族传统所拥有的乐观,积极,自信,让读者们觉得这样的人就在自己身边,甚至就是自己,不会觉得那是遥远国度,处在不同时期的人,他既然是一个普通人,就会有普通人的情感变化,不论在乡村还是城市,他的品格不会改变,但是情感却随着不同事件而发生不同的情感,作者巧妙的情景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描述,都将我们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我们像他的朋友一般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并与他一同抉择所面对的情况,也是对读者价值观的一次冲击。

看这本书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由一个简单乐观的小人物,经历不同的事,让读者经历时代的变迁给底层人命引起的阵疼,它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书中战争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格里高利的选择时,要遵从内心最初的向往还是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主人公与我们同样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这本书中的选择,让自己更明智的选择。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6

在秋天的下午阅读《静静的顿河》,每次抬眼都能望到阳台外清爽的蓝天,刹那间的心思已经飞到了遥远的顿河边上,我自己化身为头戴制帽脚蹬长靴的哥萨克,四下是如烟的大草原,耳畔响着哥萨克的古歌:“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这是读者阅读的造化,也是小说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够与作者面对面,那么在两个人的对视里必定都是会意的微笑。

顿河之美在于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出的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样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

哥萨克既是士兵又是农民,士兵在历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镇压者的角色,农民则永远处于被压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萨克人身上,这二者融合的是那么自然。马,酒,枪……这些元素反复出现在小说中,成为哥萨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顿河画卷中的点缀色,有时候又成为小说的主旋律。只有粗犷的民族才于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当这些词汇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符号时,读者就会感知到这个民族的成长之路是从血与火中走来的。这些人物和事物从开篇起,就像山巅初融的雪水,每个哥萨克都是一颗微小的水滴,�

作者肖霍洛夫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就是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肖霍洛夫年”。

听说,在俄罗斯的维申斯克,朝着南方继续前进,可以找到顿河边的鞑靼村,河岸上矗立着一组雕塑:阿克西尼娅挑着水桶正要回家,葛利高里骑在马上拦着去路。

我未来的愿望之一是,一定要去那个地方看看。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7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读完令人感慨万千。

这部作品以恢宏的气势描绘了哥萨克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作者肖洛霍夫通过细腻且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顿河两岸的壮丽风光,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

书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利,他的形象复杂而又真实。他在时代的变革中不断挣扎,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让人深感同情。他既有着对传统的坚守,又渴望追求新的生活,这种纠结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肖洛霍夫对于战争的描写令人震撼。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破坏,更是对人性的摧残。人们在战火中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曾经的`美好被无情碾碎。比如书中描写的村庄被轰炸后的惨状,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同时,作品中对于爱情的刻画也十分动人。格里高利与阿克西妮亚之间热烈而又绝望的爱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他们的爱情在世俗的压力和命运的捉弄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静静的顿河》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反映历史、社会和人性的百科全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无奈与坚强。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车轮前进时所带来的阵痛。

总之,《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示是无穷的。

最新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8

小的时候姐姐特别愿意看书,她找到了那个年代所能找到的所有书籍。包括诗歌、散文、人物传记以及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图书、小人书、画报,受姐姐的影响我也爱上了读书。但都要等姐姐读完之后才能轮到我看,记得在十五岁那年, 姐姐拿回了两本书。虽然封面已有些残旧,但上面的几个字却清晰可见《静静的顿河》……

现在每当我听到或看到《静静的顿河》这个名字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思绪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那个年代,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在昏暗的电灯下贪婪读书的那个孩子……《静静的顿河》这部影响了我整个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宏篇巨著。当我再次读完它的时候,仿佛已置身于俄罗斯大地,穿行于顿河两岸广袤的平原、河流、山丘,向那些正在劳作的农夫,正在边洗衣边哼歌的妇女,正在戏水欢笑的顽皮的孩童,抽着劣质卷烟的刁钻的老头,和正在策马扬刀高呼“呜啦”的年轻勇猛的哥萨克致敬!

《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愿我的作品有助于每个人变得美好,心灵变得更纯洁,也希望我的作品能唤起每个人对同伴的爱心”。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犷豪放,同时又细腻流畅,充满柔情。读《静静的顿河》仿佛能使你变身书中的一个人物,你也许叫布察金,也许叫肖霍夫。你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里乘着月色,骑着用布包裹在马蹄上的快马去偷袭敌营,你也许是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农夫,正懒洋洋地躺在刚刚收割完麦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调情……

至今为止没有哪一部作品能让我如此感动,唯有《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用一种超现实的写实手法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战乱中的世外桃源,他笔下的顿河两岸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失去颜色,那片广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静静流淌的顿河,那烟雾矇胧的村庄,那泼辣风骚的村妇,还有春天里那野花淡淡的香气,都那么清晰自然真实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虽然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史诗巨著,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写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爱情人性上,力求表现和平,安宁和大自然的壮美。使人读后欲罢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9

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过的,就好像是个瞎子,可是这一回我从镇上回来,从河边上走,一想到我很快就要见不到这一切了,我的眼睛好像一下子就睁开啦!我望着顿河,望着河面上的水波,太阳一照,河水简直成了银的,明晃晃的,都不敢拿眼睛去看。我又转了转身,朝四下里一看,天啊,真是太美啦!可是以前我还没有注意到呢……”

有的时候一个有画面有人物的电影给人的代入感远不及一本好书的万分之一,我虽从未踏足俄罗斯,但即使我真的踏足俄罗斯,也未必对这片土地有如此深刻的体悟。静静的顿河是一本值得终生珍藏的书~

最近花了80多个小时读完俄罗斯史诗级巨著 静静地顿河,现在终于理解读一万本书等于走一万里路是什么意思了,虽然我从未去过俄罗斯,但是我感觉我就站在河水湍急的顿河边,看着这里的人民在生活和战争间游走,他们的思想比我们更豁达粗旷,也更加真挚酣畅,他们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勇敢,他们比我更擅长接纳痛苦,也比我更擅长表达快乐~

里面的女性角色,无论是娜塔莉娅还是阿克西尼亚,或者坦丽亚都给我莫大的启蒙~三个女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娜塔莉娅为爱隐忍,她最后的最后实在无法原谅丈夫的不忠选择偷偷堕胎,但即使堕胎失败面临死亡她的脑海里依然是深爱的英俊的克里沙。阿克西尼亚,阿克西尼亚让我没有办法爱但是也没办法恨起来,某种意义上她就是我们口中人见人骂的小三,但是她对格里高利的爱,不亚于任何一个女人,她可以为格里高利放弃一切,这一切包括生活,包括名誉,甚至包括自尊,最后一次私奔时,她说,”格里沙,你看我就像一条小狗,你一吹口哨我就来啦,可是有什么办法,我是这么的爱你啊~”,我不是男人,无法想象男人心里听到这些作何感想,但是同作为女人,即使我真的爱了一个人,也不见得可以做到这一步,这种勇气已经凌驾于任何勇气之上,只能用爱界定了吧。坦丽亚~或许我一辈子

顿河的哥萨克们,我的生活里鲜少出现这样的男人~他们战场上骁勇善战,庄稼地里勤劳朴实,在战壕里他们心里甚至还在盘算是不是应该犁地,应该下种,他们也不愿打仗,但是一旦打起来也绝不会退缩。他们的生活方式瞬间缩短了我和战争的距离,让我觉得枪林弹雨,尸骨血污就在眼前,虽然这种感慨很不实用,但是当克里沙的'妹妹在家人的坟上洒下麦粒吸引鸟儿为逝去的亲人唱歌时,真的恨透了战争,我由衷庆幸,这是一句很没用的感慨!

我最喜欢的并非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对战争的描写,而是里面对顿河附近自然风光的细致勾勒,这些神奇的文字,让人目光接触的瞬间就被瞬间拉到广阔奔腾的顿河边,看披满紫色晨烟的朝阳,看结满霜花的黑土地,看初春顿河开化巨大的冰块轰隆隆的被冲向下游,看草原上电闪雷鸣成群的牧马飞奔。

在我人生终结之前一定还有第二遍第三遍。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10

静静的顿河,却是如此的不平静。这里曾演绎了爱的欢歌,这里曾经历了弥漫的硝烟,这里曾撒下了数不清的血泪,这里曾有一批人日落而息日出而做,这里曾有铁骑踏过的一条静静流淌的顿河。

肖洛霍夫的作品粗犷豪放,同时又细腻流畅,充满柔情。读《静静的顿河》仿佛能使你变身书中的一个人物,你也许叫布察金,也许叫肖霍夫。你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葛利高里乘着月色,骑着用布包裹在马蹄上的快马去偷袭敌营,你也许是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农夫,正懒洋洋地躺在刚刚收割完麦田的草垛上,和恰娃调情……

至今为止没有哪一部作品能让我如此感动,惟有《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用一种超现实的写实手法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战乱中的世外桃源,他笔下的顿河两岸并没有正因战争而失去颜色,那片广袤博大的土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静静流淌的顿河,那烟雾蒙胧的村庄,那泼辣风骚的村妇,还有春天里那野花淡淡的香气,都那么清晰自然真实地呈此刻你的眼前。虽然是一部描述战争的史诗巨著,肖洛霍夫把更多的篇幅和文字放在了描述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和感情人性上,力求表现和平,安宁和大自然的壮美。使人读后欲罢不能,深深地沉浸其中……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400字 11

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爆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读后感《《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500字》。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意外杀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

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面对现实,谱写了一部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看似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很是难能可贵的。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