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树下的家》阅读训练及答案【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阅读理解及答案 1
蜘蛛脚与翅膀
刘心武
跟老伴从电影院出来,在人行道上缓步前行,议论着观影心得。忽然觉得身后有竹竿点地的声响,一回头,是一位戴墨镜的盲人,立即意识到,不该占住脚下的盲道,让开后,道歉:“对不起,真不好意思!”盲人却并不移动,叫出我的名字来。老伴好吃惊。我倒并不以为稀奇。想必他从电视里听过我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的讲座。一问,果然。于是说:“感谢您听我的讲座,欢迎批评指正啊!”本是一句客气话,没想到他认真地指正起来:“你讲得好,可是,你有的发音不对啊。你说史湘云后来‘再蘸’,其实应该是‘再醮’,那‘醮’字发‘叫’的音啊。奇怪的是,你明明是认得‘醮’字的呀。你前面讲贾府在清虚观打醮,‘醮’这个字不知道重复了多少次,你都正确地发出‘叫’的音啊!寡妇‘再醮’,就是她再次举行了祈福仪式,改嫁的意思啊……”
万没想到,他跟着讲出这样一番话来:“这世界上,大概只有我知道你为什么出这么个错儿……那一定是,五十多年前,在钱粮胡同宿舍大院里,你总听见我奶奶说‘再蘸’‘再蘸’的。那是俗人错语呀,你到电视上讲,哪能这么随俗错音呀,应该严格按照正规工具书来啊!”说到这儿,他脸微微移向我老伴:“嫂夫人,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我惊喜交集,双手拍向他双肩,大叫:“喜子!是你呀!”
他用左拳击了我胸膛一下:“苟富贵,毋相忘!你还记得我!”
老伴问他:“您怎么只听两句,就认出他来了啊?”喜子笑眯眯地说:“他要没上电视,我也未必听出是他。我们半个多世纪没见过了。当然,我一直记得他那时候的语音。那时候我们都没变声呢。”
我说:“我在明处,你全看见了。可你是怎么过来的?”他说:“我从盲人学校毕业以后,到工艺美术工厂,先当工人,后来当技师,现在当然也退休啦。不夸张地说,我差不多把咱们国家出版的盲文书全读过了。活到老,学到老,咱们这代人,不全有这么个心劲吗?”
回到家,我给老伴详细讲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那时候,喜子奶奶常唠叨喜子他妈是“寡妇再蘸”,给好些气受。其实,对他妈最不满的是,他的姐姐、妹妹都正常,他生下来却双眼失明。那时候他常坐在他家门外一张紧靠墙的破藤椅上晒太阳。有一次,我们几个淘气的男孩,就拿粉笔,以他为中心,往黑墙上画出蜘蛛脚,还嘎嘎怪笑。我开头也觉得这恶作剧很过瘾,但是,见到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久久不散,就有点良心发现,过了一阵,别的朋友散去了,我就过去把那些蜘蛛脚全擦了,另画出了两只大翅膀。说来也怪,我也没告诉他我的修改,喜子却微笑了,那笑脸在艳阳下像一朵盛开的花。
老伴听了,说:“做人,你要继续发扬善良……”
(选自20xx年2月18日《今晚报》,有删改)
1.第一段“盲人却并不移动”一句中,用“移”字好在哪里?
2.文中“我”把“蜘蛛脚”改画成“翅膀”,喜子微笑了。“翅膀”在此代表 ;“画翅膀”的。行为代表 。
3.作者明明认得“醮”字,却在念“再醮”的时候念错了。请你对此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4.分析文中喜子的形象。
(1)喜子是一个 的人。
理由是: 。
(2)喜子又是一个 的人。
理由是: 。
答案:
1、“移”字准确地写出了盲人行走的特点。
2、希望或美好等。(2分) 善良等(1分)
3、答案要点: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或习惯的养成等角度回答。答“受俗人错语影响”得1分。
4、形象:勤奋、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坦诚等(每答出一点得1分,共2分) 理由:要紧扣原文作答。(各1分,共2分)
阅读及答案 2
日照
①古人说条条江河归大海,大海是那般宏阔的胸怀,在这样的胸怀里升起一轮红日,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②现在我正走向海。我知道有一个叫做日照的地方,日照的名字多么直白,又是多么神秘,日照香炉就会升起紫色的烟尘,日照大海会升起什么?我仰望着那个地方,我穿越齐鲁大地,走过孔子的曲阜,走过泰山沂蒙。
③大海终于展现在我的眼前,它就像中原的千里沃野,麦浪赶赶地涌,散发出浓郁的味道。白云似一群从远方跑来的绵羊,我听到了它们的喧嚷。很长很阔的沙滩,我小成了沧海一粟。
④我还没有看到日出,但是我知晓了这里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莒同齐鲁曾构成山东的三分天下。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也是人类最早的先祖。他们使用的工具,同黄河流域先祖使用的没有什么两样。我站在一个图形面前,那是一个日出的图形,先祖对于日出那么的崇尚,刻在生活的器皿上。那时他们就知道通过日出判断四时,将其用于农业和航海。《山海经》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这里。我看到一个号角,那是陶做的,这里的黑陶是原始文化的瑰宝,我的祖先,曾面对苍茫的大海,吹亮了东方第一缕晨曦。
⑤我见到了茂密的森林,只能在高山上才有的森林,却是出现在海边,那高大的杉木将氧离子泼洒得到处都是。我还见到了茶园,一片不是很高的墨绿,日照和海风使这里的茶尤为独特。我还看到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我在一片雨中走进定林寺,那棵四千岁的苍然立时热烈地向我迎来。一群女孩子在树下避雨,我想到那个传说:一个书生看到这棵大树,搂了七搂还没有搂完,转过来一个少妇靠在树前,只好在她旁边又拃了八拃过去。这树围就成了“七楼八拃一媳妇”。过去了多少年,树围更粗了。有人想再搂一下,那就得将一群女孩也算入单位,有人笑说是“七搂八拃一群未来媳妇”。我站在它阔大的枝叶下,钟声訇然散落,抬头望的时候,竟然望到不远处刘勰读书处。那个独成一派的大理论家,就是在这里以他智聪的文心神雕艺术之龙的吗?
⑥天晴无雨,我早早跑向海滩,清风振衣,潮水激荡。
⑦云蓝得出奇,云边渐渐透出了红光。海在这时发生了奇妙的现象,海顷刻间变成了一汪红色的颜料,那颜料越来越浓,越来越多,似乎是从日出的地方涌出。而后太阳微微地露了出来,露得不声不响,初开始它没有发出亮光,只是一轮滚圆的炫红,那么近,那么大,蹚水过去就能触摸着。我很少看到这么纯净这么圆润的太阳。正呆看着,它突然发出一股绚烂的光芒,我的周身立时感到了温暖。
⑧海浪已似红鲤翻江。一眨眼,有些红鲤竟然跃动起来,而后变成了一页页羽翅,慢慢看清,那是一群兴奋的海鸥。
⑨太阳还在上升,它已经变成金黄的车轮,隆隆轰响,烟尘迷漫,天地摇动。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上升,它将天穹昂然顶起,让世界为之高明。我的血脉贲张,好像太阳升目我的胸间,整个大海涛涌连天。我大声地想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光变幻,生命轮回,秦皇汉武寻仙访道的踪迹早已不见,曹孟德豪情一腔越去千年,唯大海潮涌潮落,太阳常隐常新。
⑩日出唤醒了热情。海上运动基地的帆影片片,切割着红色的光线。细沙滩上有人练排球,健美的身姿在腾跃。阳光更多地镀亮了捡海的人,皮影样贴在海滩的玻璃上。
整个一座新城都亮了,像一艘豪华巨轮在起航。太阳照在那片树林的时候,树林里一片光怪陆离,叶子在光线里舞蹈。鸟儿叽喳,翅膀像闪电,这里闪一下,那里闪一下,等到它们飞到林子上面的时候,一下子都被渲染了,包括叽叽喳喳的叫。我知道,太阳也照到了那棵银杏树,深沉的光芒撒播着一片静默。天台山上,古老的太阳节或在举行,香烟缭绕,鼓钗隆重,供台摆放新麦做成的太阳饼,万众叩拜太阳光耀大地,福泽民生。
站立大海之上,旭辉之间,古人在我的耳边发声:“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那声音伴大海涛涌,随红日东升,缭乱了我的思绪。
我真实地感受着日照,日照是一种光合作用,日照是一种置换反应,日照不仅是一个名词,还是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我又想起了那个日照的刻画,海上日出,曙光先照。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
(20xx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19.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4分)
21.请概述文中⑦-⑩段描写海上日出的各阶段的特点。(4分)
22.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说“日照,那是一幅恢弘的意境,一幅东方大地的挂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9.第①段由大海写起,设问大海中日出该是什么景象,自然引起下文对日照的叙写(2分),表达了对海上日出景象的向往与喜爱之情(2分)
20.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2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日出之后日照新城通冥一体,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抒写了作者惊喜赞美之情(1分)
21.太阳初露时,云边透出红光,海变成了渐深的红色颜料,太阳圆润、近而大(2分);太阳升起时,它变成金黄色,力顶苍穹,照亮世界,唤醒了整座城市(2分)。
22.太阳从东方大海上升起的景象波澜壮阔,美丽如画(2分);日照是条条江河入海处,是古莒国的发祥地,是大理论家刘勰的读书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2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日照,从古到今一直在传承中发展变化,它悠久的文化精神像日出那样永远灿烂夺目(2分)。
《马上》阅读答案 3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马上
(宋)陆游
残年流转似萍根,马上伤春易断魂。烘暖花无经日蕊,涨深水过去年痕。
迷行每问樵夫路,投宿时敲竹寺门。不信太平元有象,牛羊点点散烟村。
注:此诗乾道八年春(1172年)作于梁山至邻山(今四川渠县)道中。象,标志。
19.颔联写景,选取“花”“水”意象,抒发了诗人 之情。(2分)
20.尾联化用苏轼《山村五绝》(其一)的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请结合诗句,
从手法运用、思想内容角度分析两诗的异同点。(6分)
答案:
19.时光流逝,年岁渐老,颠簸流离的愁苦。(2分)
【评分标准】写出“时光流逝,年岁渐老”意思给1分,写出“颠簸游离”意思给1分。
20.(6 分)相同点:(1)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手法,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2)直抒胸臆,议论中抒情,“不信太平元有象”“无象太平还有象”表达了对社会太平的标志的看法。(3)都认为国家太平标志是百姓安居乐业。
【评分标准】(1)(2)涉及手法,答出任意一点给 2 分,第(3)点给 2 分不同点:陆诗否定了“太平有固定标志”的说法,意含讽刺之意,讽刺统治者用各种方法粉饰太平的做法;苏诗则用肯定句式,直接告诉人们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太平的标志。
【评分标准】2 分,两小点,每小点 1 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4
可怕的经验
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一天,她带着5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
问明来意后,化学家要求她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他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他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
许多父母都容易犯下这个错误,他们总以经验来约束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孩子们也就习惯于接受现状而不敢探索创造,踏上的只是和父母同样的道路。
(摘自12月13日《上海家庭报》作者佚名)
1、文中“可怕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示例: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阅读答案参考 5
小题1:①.通”返” ②.陈设,摆放 ③.飞奔的。马
小题2:(2分)脸色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的太守。
小题3:(2分A
小题4:(3分)(1)山水之美 (2)与民同乐
小题1:试题分析:“反”,通假字,通“返”;“陈”,一词多义,陈设;“奔”,古今异义词,飞奔的马。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颜”(脸色)、“颓然”(醉醺醺的样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是介词,在的意思。A.在;B.比;C.给;D.面对。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4:试题分析:甲文主要写的是富春江山水的美丽,“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乙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
阅读及答案 6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阅读理解及答案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②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③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④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⑤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1。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对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使文章内容丰满,富有诗情画意;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B.第①段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C.第③段引用了《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说明古代女子长期待在闺中不能领略自然风光。
D.第⑤段引用了“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点出“屏”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希望。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中“诗意”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屏风的美好的感觉和印象。
B.“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中“咏”歌颂赞美之意,表达出了本文作者对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中“点缀”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所起的衬托和装饰的作用。
D.“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中,“仅仅”表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体现出屏风价值的运用感到遗憾和不满。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
B.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具体才行。
C.文中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D.对于屏风,作者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运用了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了屏风,使读者获得了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
答案:
三、11。C12。B13。D
阅读答案参考 8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 (2)杂然而前陈者( ) (3)猛浪若奔(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贤于材人远矣
C.胡不见我于王 D.皆朝于齐
小题4:甲乙文的内容,完成下表。(2分)
选段
主要内容
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
甲文
(1)
骈散相间,语言优美
热爱自然、鄙弃利禄
乙文
游人之乐
多用骈偶,多用虚词
(2)
《槭树下家》读后感 9
《槭树下家》读后感
今天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本席慕荣的《槭树下的家》,文章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于是我翻找出那本书又读了一遍,那种喜欢亦如最初的时候。那是她的一本散文,我很喜欢那种类似淡淡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温暖的午后,坐在阳光里细细地品茶,淡淡的。、幸福的味道。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们“小声一点儿”。她把这平常人也都有过的,平平淡淡又细致入微地关爱当作了一杯美酒,细细地品味。她写道:“其实这时,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他给我的关怀。我把脸贴近他的枕头上,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腻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就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只想在自己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安心地生活,安心地爱与被爱……
她的感情,她的感性,字里行间里的感动,都柔柔敲打我的心。我不知道是不是等我老去的时候再读一遍她的文字会更加有共鸣,我现在能体会到的也仅仅是她生命的一部分,青涩的情感就是这样被文字装扮的。幸福是从小事中汲取快乐的能力。我想,她是幸福的,身边的点点滴滴,都在她的心里。
我想我也会是幸福的,在读过她的书、她的人生之后,在体会她的体会之后。
阅读理解及答案 10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u):责骂。⑥胡:为什么。
【小题1】下列句子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索笔疾书执所书问曰
B.丞相自若也若听茶声然
C.汝胡不早问燕山胡骑鸣啾啾
D.侄罔然而止罔不因势象形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何字也?
(2)丞相熟视久之,并不自识。
【小题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1)这是什么字呢?(2)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小题1】该责怪的是张丞相。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儿问。
解析【小题1】B中二者都是“好像”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熟视”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