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除夕的来历精选12篇正文

《除夕的来历精选12篇》

时间: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这时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地齐全,许多远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也总要在年夜饭之前赶回家中,因此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

除夕的来历 1

来历

怪兽“夕”的出现

相传上古时期,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搬救兵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知道自己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救兵。可是玉皇大帝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神仙也都犯懒。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救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年”除“夕”

灶王爷一看,“年”神农的小儿子,还是个小娃娃(也就是年娃娃)小孩不高兴了,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候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年”传法宝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这就是为什么每逢除夕夜都会放鞭炮的原因了。

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法的销售网点购买鞭炮。购买时应选购外观整洁、无霉变、完整未变形的产品,产品标志应完整、清晰,有正规的厂名、厂址、有提示语、中文说明等。

二、不要购买、燃放危险性大的鞭炮。市民一般应选购药量相对较小的c、d两级玩具烟花,摔炮、拉炮、砸炮等放鞭炮爆炸感度低,遇到摩擦、碰撞极易发生燃烧、爆炸,存放、燃放时潜在危险性很大,不宜购买。

三、注意放鞭炮储运安全。不要一次购买数量过大的鞭炮,家庭内应尽可能减少储存数量,缩短储存时间,放鞭炮的存放处必须远离火源、气源、电源。

四、不要在禁放场所和区域,以及禁止燃放的时间放鞭炮,应在空旷平坦、无障碍的户外场地燃放。

五、文明燃放。不要向人群、车辆、建筑物抛掷点燃的放鞭炮;不要从建筑物内、屋顶、阳台向外抛掷放鞭炮;不要妨碍行人、车辆安全通行。

寓意

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焚竹发声,名曰“爆竹”。《通俗编俳优》说:“古时爆竹,皆为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哔哔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今天,我们放爆竹虽有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之意,但已没有什么迷信的色彩了。

除夕重要的习俗 2

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一直没有改变过,新年贴红对联,还有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

中华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衣福,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新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2022年为什么没有大年三十? 3

在2022年公历1月份的日历上,1月31日(星期一)是辛丑年腊月廿九,而2月1日却已经是壬寅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这让一部分人群表示十分的困惑。

除夕一般不都是大年三十嘛,2021年农历最后一天怎么突然消失了。其实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并不少,像2013年春节就没有大连三十,而接下来的2025、2026、2027、2028、2029这五个年份都没有大年三十,不信的小伙伴可以日历。

除夕习俗 4

1、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2、压岁钱

古人对压岁钱非常讲究。所用铜钱要大钱、新钱,再用红绳穿成各种形状。有的穿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有的则穿成鲤鱼、如意、龙形等吉祥形状,取“钱龙”、“钱余”之意,以期带来吉祥如意。除了长辈送小儿“压岁钱”之外,有的地区还有送“压岁果”的习俗。除夕夜,长辈会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边,取“吉利”寓意来祝孩子来年大吉大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压岁钱”更为直接纯粹,一般都用精致的红包装上红红的票子,然后分给孩子,讨个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3、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6、守岁

除夕夜守岁也是一项流传久远的习俗,早在西晋《风土记》中就有明确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岁。”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以兆延年。”

中国除夕的来历和意义 5

春节,又叫大年、新年、新岁,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时间跨度很长,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属于春节。

而除夕,则是春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大年初一,共同构成了春节的主干。说它们是一个节日也好,说它们是两个节日也可以。

因为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很多,所以咱们今天就专门把除夕作为一个节日,了解一下除夕的由来和传说。

除夕,也叫除夜,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除”就是“除去”的意思,就是说旧的一年即将过去;“夕”、“夜”都是指晚上,所以除夕意思就是辞旧迎新的晚上。

但除夕的节日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夜晚的范围,所以这个日子也叫“岁除”。除夕和大年初一,合在一起,就是过年。

除夕最初并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而是与腊月的祭祀活动有关。在古代,腊月有击鼓驱疫的习俗,而除夕也有“击鼓驱疫病之鬼”的习俗,称为“逐除”。现在民间流传的除夕习俗,比如贴春联、燃灯守岁、放爆竹等等,都是 从“逐除”而来。

所以说除夕的“除”,还有驱除的意思,除夕是驱鬼除疫的节日,大年初一则主要喜迎新春,这两天相辅相成,一个辞旧,一个迎新,合起来就是“过年”。

除夕具体是为了驱除什么?古书上没说,只说是“疫病之鬼”,概念比较模糊。但在民间,有一种传说,说除夕要驱逐的,是一种叫做“年”的怪兽。

传说这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这种怪兽一年四季都深居在海底,只有到除夕的这一天,才会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就会洪水泛滥,人们只好躲到高山上去避难。

有一年除夕,正当人们都在奔走避难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个乞讨的老头,大家劝他赶快躲避“年”兽,老头却执意不肯,还说要撵走这个怪兽。

到了晚上,“年”就闯进到里,见到一户人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灯火通明,屋里有个穿着红袍的老头,手里拿着两把菜刀剁个不停,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年”见此情景,就大惊失色,狼狈逃窜,回到海底深处了——原来“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和刀砧的声音。

后来,人们为了防范“年”的侵扰,就开始在除夕贴对联、张灯结彩、穿红色衣服,还有剁馅包饺子,晚上放爆竹、燃旺火、点明灯等等。这些习俗,从此就流传下来了。

除夕的来历 6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中国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中国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由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头发白了都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关于“除‘夕’兽”得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有一年的最后一天,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夕"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的来历 7

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岁火与灯烛”,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内的灯火烛光,在除夕夜通宵不灭。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这一表现有所不同。

南方守岁以家族为主,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边守岁祈福;在北方,守岁则是以宗族为主,在祠堂门口空旷之地烧起煤炭、木柴火,人们从旺盛的火堆上跳过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气,祈求新年好运兴旺。

守岁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点灯照岁”,就是把蜡烛、灯笼点亮一直燃烧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间都要点亮蜡烛,甚至床下、缝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内装生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宝形石灰印子,以达到祛除“虚耗”、财源充实的愿望。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守岁之日还戴着“傩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区,也有这种在室外戴着面具跳舞驱邪的风俗。在东南地区,人们熬夜守岁,为防止坐着打瞌睡,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也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造成了除夕守岁欢乐的最高潮。

除夕的来历 8

上古时期,有一个怪物叫:“夕”,每到腊月三十都要出来祸害百姓,他让灶王爷送来吃的,否则就要吃人。灶王爷又要保护百姓,又斗不过夕,于是就请来了神农的孙子“年”。

年是个咱们这么大的小孩,他有两样武器,一条红绸,意志爆竹。他可不怕夕,他的本领可大了!刚一见到夕,年就跳到夕的头上,夕左顾右盼,就是找不到年,年又攀上树枝,夕往上一扑,年跳到地上,树被夕扑到了,砸在他的头上,夕疼的哇哇直叫。年掏出红绸,在空中一抖,红光迸现,夕立即倒在地上,而后跳起来跑了。

年以为胜利了,就跑到灶王爷跟前报喜。这时,夕又回来了,他推到百姓的房子,百姓四散奔逃,忽然,几个爆竹打在夕的身上,夕疼的蹦起来,他顾不上伤人,调头就跑。原来呀,年听见房子倒的声音和百姓的求救声,就赶过来,这次,年没有用红绸而改用爆竹,夕的背上起火了,他趴在地上动不了了,终于被大火烧死了。百姓得救了!人们为了庆祝这次胜利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为了纪念年代功绩,就把正月初一就年。人们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不过烧爆竹变成了放鞭炮,红绸也变成了对联了。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子。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有办法除掉它。一次在农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人们除掉夕的方法:一是要有红色,因为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因为夕害怕很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因为夕虽然能喷火,可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 后来人们发明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人们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因为这一天人们赶跑了夕,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说,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传说真是数不胜数呀!

古人描写除夕的古诗词 9

【篇一】

1、《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平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2、《除夜》

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3、《除夜》

唐·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4、《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5、《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篇二】

1、《除夜》

作者: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岁除夜》

作者: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3、《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作者: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4、《除夜》

作者: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5、《除夜宿石头驿》

作者: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篇三】

1、《除夜》

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

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

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

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

2、《除夜》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3、《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4、《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5、《癸巳除夕偶成》

作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除夕的来历 10

除夕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养生注意事项

1、不要暴饮暴食

一家子在一起吃饭自然离不开大鱼大肉以及酒等,这就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吃饭方式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更何况是过节期间的饭菜。人的消化器官的活动有一定规律,吃东西时,胃、小肠、胆囊和胰腺分泌出各种消化液,使食物中的营养素易被人体吸收。如果突然吃得太饱,或喝得太多,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来进行消化,可是消化液的分泌量有一定限度,加上胃胀得很大,肠胃蠕动困难,影响了正常的消化机能,情况严重的话,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肠胃炎,或肠胃溃疡等。

2、注意少喝酒

酒是任何聚餐或者应酬上的必备饮品,在它的调节下,餐桌上的气氛会更加的好,更何况在这特殊的除夕呢?除夕夜难免要喝酒助兴,但是饮酒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可而止,过量喝酒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的危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对人的神经、心脑血管、胃、肝、肾等各脏器都有一定损害。

3、注意荤素搭配

节日期间餐桌上往往以荤菜为主,肉类和油炸食品过多,蛋白质和脂肪自然而然摄入较多,加上身体的活动量减少,容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代谢性疾病,因此春节期间要注意平衡膳食,尽量多吃一些比平时更清淡的食物,以减少脂肪的堆积。

另外,也应特别注意避免只吃菜肴而不吃五谷杂粮。蔬菜中的纤维素可解油腻,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蠕动,预防便秘,因此饮食中要搭配足量的各色蔬菜。但要注意水果与蔬菜的消化时间和过程都不同,应分开食用,以避免相互之间干扰,影响营养物质的肠胃吸收。

4、注意节制零食

春节期间,常常会准备很多花生、瓜子、点心、糖果,或招待客人,或自己享用。看电视,聊聊天,不知不觉中吃掉很多。糖果、瓜子、花生等食物的热量不低,尤其是属于核果类的瓜子、花生、腰果、核桃、杏仁,均属含多量油脂的高热量食物,千万别在看电视、聊天时吃这些东西,免得在不知不觉中吃了太多令人肥胖的热量。

除夕的习俗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的话,就会降祸到人。

2、忌剩下浆糊

腊月里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一定要处理掉,以免来年的日子越过越糊涂。

3、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4、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除夕的来历 11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过,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汕头的除夕习俗 12

年前理发“挽面”

在除夕前,大家都会忙碌张罗置办年货,潮汕人的年货清单可是相当丰富。除了鸡、鹅、鸭、鱼肉外,还必须要有柑橘、青橄榄等各式水果,作为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在旧俗中,过年前男人必须理发,女人必须“挽面”,如今大家都是以剪发美容代替。

除夕“拜公祖”吃团年饭

除夕到了,团年饭是这一天的“重头戏”,是一家团圆欢聚的象征。在潮汕地区,吃团年饭前必须“拜公祖”,传承潮汕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拜完毕后,人们将饭菜摆放好在桌上,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多是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另外,吃团年饭也有讲究。比如饭后不得先行离桌,意为团团圆圆;饭菜也必须有剩,且不能倒掉,意为年年有余;等到全家人都吃完,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长辈分发“压岁钱”,而且必须在饭桌上发。

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红色盘子装满象征“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厅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这一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过后,一家大小相互串门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主客之间互致吉祥话,共品工夫茶。

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初七爱吃“七样羹”

传说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称“人日”。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制作用七种蔬菜组合而成的“七样羹”。潮汕有句俗语说:“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七种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而且,过年期间吃惯了大鱼大肉,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一顿健康营养的“七样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