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山中长江悲已滞通用11篇正文

《山中长江悲已滞通用11篇》

时间:

古诗鉴赏是同学们失分最严重的一种题型,如何复习呢?

《山中》 王勃 唐 1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秋夜落叶图。思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论诗》 赵翼 清 2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闻雁》 韦应物 唐 3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2、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设问,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惆怅之情,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引起下文作者情思。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

4、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于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题红叶》 宣宗宫人 唐 6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

3、“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一句在祝福红叶中寄托了宫女怎样的心愿?

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强烈心愿。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金 7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赞美海棠花品位之高,寄语儿女学习海棠品质,坚守自己的节操。

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3、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未放。

4、“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成稳。

《城东早春》 杨巨源 唐 8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4、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早?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

5、赏析“清”字的妙处。

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9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怀念故友;②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迎燕》 葛天民 宋 10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诗中“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二句,更是把燕子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3、赏析颈联“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着力刻画新燕的“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春泥,在雨中穿梭来往。

(2)“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3)燕子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苦劳碌。

4、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无题》 李商隐 唐 1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