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嫦娥原文古诗赏析优秀11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
古诗《嫦娥》 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嫦娥》古诗鉴赏 2
《嫦娥》古诗鉴赏
嫦娥
唐代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古诗《嫦娥》 3
《嫦娥》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诗词如下: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前言】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注释】
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⑵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深:暗淡。
⑶长河:银河。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⑷灵药:指长生不死药。《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
云母屏风透出残烛幽深的光影,银河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古诗乞巧嫦娥 4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文。《乞巧》和《嫦娥》中的故事常常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
朝代:唐代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5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古诗《嫦娥》 6
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中秋的诗句 7
1、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2、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5、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6、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8、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9、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10、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1、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2、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着《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4、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5、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7、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8、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9、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20、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21、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22、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3、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24、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5、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26、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沈浮。——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27、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8、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9、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0、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3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3、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4、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5、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6、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7、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8、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39、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0、天应有意故遮阑。——陈着《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1、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2、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43、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4、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45、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6、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7、今宵楼上一尊同。——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8、莫遣素娥明白,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9、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50、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陈着《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1、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2、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3、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5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55、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6、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7、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58、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59、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6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61、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2、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63、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4、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5、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66、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67、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68、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69、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70、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71、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72、丹桂花开第二番。——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73、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4、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75、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6、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仅有半菱花。——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77、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78、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79、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8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嫦娥的古诗 8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自古嫦娥爱少年——《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刘安 撰《嫦娥奔月 /嫦娥飞天》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赵秉文《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三》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王清惠《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白居易《东城桂三首》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边贡《嫦娥》
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完颜亮《鹊桥仙·待月》
从来不蓄湘累问,唤出嫦娥诗与听。——龚自珍《夜坐二首》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阎选《浣溪沙·寂寞流苏冷绣茵》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张耒《七夕歌》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韦庄《谒金门·空相忆》
描写嫦娥的古诗 9
描写嫦娥的古诗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侍宴赋得龙沙宵月明诗
刘孝威
鹊飞空绕树。 月轮殊未圆。
嫦娥望不出。 桂枝犹隐残。
落照移楼影。 浮光动堑澜。
枥马悲笳吹。 城乌啼塞寒。
传闻机杼妾。 愁余衣服单。
当秋络已脆。 衔啼织复难。
敛眉虽不乐。 舞剑强为欢。
请谢函关吏。 行当封一丸。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之二十赐烛)
梅尧臣
天子赐烛昏夜时, 嫦娥闭月栽桂枝。
称量高下唯妍辞, 相与尽心无附离。
求安去病如上池, 照耀不容毫发私。
品藻一定何可移, 光焰夺昼资尔为。
宣王徒美庭燎诗, 魏帝自彻月殿披。
我朝好士万古垂, 搜索贤俊登蒿藜。
孰不力吐肝胆脾, 枉用晏饮生脤脂。
云龙将见升騤騤, 燃此必欲无所遗。
收残喜气蒸炊, 蜜蜂◇愧空多知。
永叔石月屏图
苏舜钦
日月行上天, 下照万物根。
向之生荣背则死, 故为万物生死门。
东西两交征, 昼夜不蹔停。
胡为虢山石, 留此皎月痕常存。
桂树散◇阴, 有若图画成。
永叔得之不能晓, 作歌使我穷其原。
或疑月入此石中, 分此二曜三处明。
或云蟾兔好溪山, 逃遁出月不可关。
浮波穴石恣所乐, 嫦娥孤坐初不觉。
和冯中允仙娥峰
王禹偁
熊耳如当出槛熊, 仙姿孤秀压诸◇。
采芝逋客怜贞质, 化石佳人◇丽容。
身上霓衣慵整顿, 天边华盖会裁缝。
嫦娥月里休相笑, 万古应无窃药踪。
关于嫦娥古诗:嫦娥 10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诗《嫦娥》 11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2,长河渐落晓星沉3。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4。
全部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