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优秀2篇)正文

《《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优秀2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的季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三、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

四、背景资料及文学小常识

这首散曲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我国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五、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听读课文说原初体验

哪些诗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扉?哪些诗句最能扣动你的心弦?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六、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归纳:

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细读每句话,说说新的理解和感悟(老师依次出示四幅图分别对应四句话让学生看图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行着一匹)瘦马。

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此句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在客途中孤苦寂寞的心情。

以上几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上句点明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下句卒章显志,正面

抒发感情。“断肠”的愁苦、“天涯”的遥远,点明了这首小令的主题。

段解: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2、根据画面提示背诵本曲(老师放映四幅画面学生看图背诵)

(三)再读课文,总体把握

1、归纳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

2、结构图解(内容在课件上)

(四)手法探究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五)语言品析

这首小令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七、课外拓展

比照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八、作业

1、背诵古诗

2、联想想象

断肠人为何漂泊天涯?请你展开联想,演绎一段故事

《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 2

学生分析: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写、说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催下……”(音频:陈星《流浪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凄苦哀伤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 ]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听完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最容易思念自己的故乡及亲人?

2、同学们知道吗?早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72页,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思乡之情及景色的残破美,从而体会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三、背景知识简介

1、关于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晖�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句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4、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年轻时也曾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水准,被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对文体及作者等背景知识的简介,使学生了解文化常识,从而达到不仅积累知识,而且帮助理解课文的目的。]

四、课文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作品吧!

课中休息,欣赏同学们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课前布置学生作画,教师将学生作品扫描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2、挑起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画与课文结合起来分析,感受这首散曲的意境。

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体会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首曲,可以以“我仿佛看到了……”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文章中的主人公。(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画)请同学们分小组,先在组内说,然后选出�

提示:注意情景交融。

先小组练说,再指名说,并稍加讲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在于为学生创造地学提供一个空间,将课文延伸,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画促思,让学生们的个性在绘画和解说中得到充分发挥。]

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2、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

3、联想自己与他人的一段思念家乡的经历,写成文章,或联想出一两句古诗。

4、收集思乡的诗句,并与本文比较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