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
冰心《忆读书》教学设计 1
一、教学设想
1.课文内容分析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2.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的目的是:
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③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3.教学方式采用座谈的形式较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像、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由与书相关的名人名言、俗语或谜语导入。
例如:
谜语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住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名言: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文章,遇到生字生词可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约7分钟)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问题抢答。(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1)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2)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①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
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三)师生座谈
设计说明:(因为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课堂形式可以采用圆桌会议来布置,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也有利于在开学之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亲近感)
1.为了活跃气氛,教师可先带头讲一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2.学生之间交流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引导)
附课堂发言实例:
学生1:看了冰心奶奶写的《忆读书》后,我也有了自己看法。我想说一说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连环画《三国演义》,刚一看马上就被里面的英雄人物吸引了,关羽、诸葛亮……。我最佩服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三气周瑜,借东风大败曹操,真是让人佩服不已,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看历史故事,对我国的历史也就略有了解。
学生2:我 只有自己体会。我还记得,老师给我们朗诵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那一段景物的描写“月光洒在那一片叶子和花上……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多美的描写呀!我觉得我的欣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3:就是,多读书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上小学时,妈妈经常给我买各种书籍,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还有《小学生作文》,各种报纸杂志,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五年级时,我的作文还获得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优秀奖呢。
《忆读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体会作者读书的心得。
3.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4.学习本文运用时间顺序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学习对比的手法。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读书的心得。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读书吗?读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就看看著名作家冰心读书时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忆读书
二、新授
(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写了什么)
1. 师范读课文1~8自然段,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余下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求:画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然后课堂交流。
2. 紧扣题目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是: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有关读书的感受。
(二)分析课文,朗读体味。
小组活动,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XX年。
2. 对于读书,作者有许多感受,请圈画出描述这些感受的词句,朗读交流。
要求:朗读圈画的句子一定要结合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国演义》:这是作者读的第一本书,所以印象特深刻,写得最详细。抓住‘咬了牙’‘居然’‘哭’等词,这与后文“心动神移,不能自已”也相照应。
《水浒传》-------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红楼梦》----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的前后感受的对比
《西游记》----精彩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封神榜》 -----烦琐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现代文艺作品的比较: 从脑中抹去;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小结:①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
②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③指出全文末句从总体上概括了作者的读书感受。
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11自然段到文章末尾。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给同学们2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可以组为单位)
(先从课文中找依据)
——A 读书好:开卷有益(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博览群书(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可罗列文中提到的各本书。
读好书:择善从之(要学会选择,因为只有好书才能让自己怡情知理。无意义的书不要读,注意选择文中好书的三个标准。)
B在意思上层层递进。
再齐读(第二次)(注意重音)这句话。
(三)总结:
1.全文紧扣题目“忆”字,按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2.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老师指着板书,试着让学生用“记叙了……表达了……希望……”总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
三、作业布置
1.必修作业:
积累词语,按格式抄写;翻阅词典了解成语的含义。
2.选修作业:
你读的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哪本书?准备一段内容简介,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忆读书
读书好 开卷有益忆读书 (经历 感受)
多读书 博览群书(时间 对比)
读好书 择善从之
《忆读书》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3.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订正上节课表格的内容。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二、细读感悟,认识“读书好”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全文哪些段落是写“读书好”的?
2.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3.语言赏析:
(1)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2)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3)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
(4)《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5)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三、研读课文,理解“读好书”
1.默读第9自然段,完成填空。
2.怎样才能读到好书?
3.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四、联系实际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先在小组间讨论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全班交流。
《忆读书》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
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所有这些都位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分析课文(本环节又学生讨论整理)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小结本课,教育学生: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上课时就比较难上。于是我讲课文中的部分著作改为他们平时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文章,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了“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目标。
《忆读书》教案 5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读书明智”话题下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文章的语言叙述质朴、简洁,冰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自己读书的历程和感受。这是五年级的学生第一次使用部编版教材,孩子经过五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根据要求梳理信息”这个语文要素的提出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但是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也经常用,教学中主要结合课后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 以这样一个问题为突破口,结合作者读《三国演义》的读书经历,使学生明白梳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信息梳理,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
1、会认“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词语,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自己适合的方法梳理出作者童年的读书经历。
3、能说出作者童年时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单
2、教师准备:
(1)细读文本,筛选教学要点
(2)课文《忆读书》
(3)了解作者
(4)设计教学环节
3、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翻页笔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0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书中人物图片,指名生说
2、总结并揭示课题——《忆读书》(板书课题)
(02)检查预习,了解文章顺序
1、检查预习单中的读词情况(生开火车读词语)
2、说说自己预习单中时间顺序的梳理(师相机板书)
(03)初步梳理读书经历,把握文章脉络
1、生快读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所读书目
2、指名学生上台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所读书目
3、把握作者读书经历分为童年——老年两个时期
(04)研读童年读书经历,品味《三国演义》
1、师:小组合作:先读课文第②——第⑤自然段,讨论:“我”是怎样爱上读三国的?
2、生小组讨论
3、汇报
4、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说出作者读三国的经历
5、总结
6、那你觉得在她七岁时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05)
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梳理信息
1、同桌合作梳理剩下的读书经历
2、汇报
(06)
总结梳理方法,布置作业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主要用圈画和分条列出信息的方法了解了作者的读书经历,如果我们想更清晰、直观的了解整个她从童年一直到到老年的读书经历,你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列表格)老师的板书其实已经初具表格的样子,回去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自己列出一个表格,把作者读书经历进行梳理,看谁的表格设计的合理、清晰。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圈画出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分条列出作者的读书经历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用一句话来列出作者读谋一本书的经历
《忆读书》读书经历梳理学习单姓名:
①可以把在文中的重点词进行摘录
②可以用一句话来列出作者读谋一本书的经历
课前预习单
姓名
1、你把课文读了( )遍
2、你能把下面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舅父无限凯旋述说烦琐诸葛亮报刊朴实
《水浒传》 《荡寇志》书卷兴亡盛衰天罡地煞栩栩如生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我找到了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示文章顺序的词语
( )——( )——( )——( )
课前预习单
姓名
1、你把课文读了( )遍
2、你能把下面这些词语读准确吗?
舅父无限凯旋述说烦琐诸葛亮报刊朴实
《水浒传》 《荡寇志》书卷兴亡盛衰天罡地煞栩栩如生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3、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我找到了这样一些具体的表示文章顺序的词语
( )——( )——( )——( )
《忆读书》教案 6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请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哪个著名作家的读书心得?(回忆冰心及作品,引出课文探究)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冰心是文学界的长青树,从19岁成名到晚年仍在创作,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热爱读书是分不开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她读书的心得。
二、合作学习 ——讨论与展示
(一)精读课文
1冰心奶奶在读书中有许多感受,这些描写她感受的词语你在文中找出来了吗?
【点拨明确】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感到“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的一个好处: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说要“多读书”,你能从文中找出她读了哪些书吗?(喜欢读哪些书,不喜欢读哪些书?)
【点拨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岳飞》《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开篇谈“读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明确】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其中“一……就……”的句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谈到读书时那压抑不住的情感,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深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体会。它激起我们阅读下文的强烈兴趣。
4“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修身”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点拨明确】“修身”出自于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代指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书籍,微有讥讽。文中最后一句话说明读书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比拟的。
5“‘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一句中“更”和“唯一”用得是否恰当?怎样理解“消遣”一词?
【点拨明确】“更”和“唯一”用得恰当。作者一生喜欢读书,因伤腿行动不便,自然少去诸多的应酬杂事,这便成了作者最佳的阅读空间。从“更”“唯一”两个词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读书的深厚兴趣。“消遣”一词本义指“用自己感受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在这里指作者伤腿期间愉快的读书。
(二)走进语言
1“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一句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明确】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因为作者当时年龄尚小,读书只能一知半解。即使这样,大部分内容是看得懂的,随着自己知识越来越多,也就“越看越懂”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点拨明确】(1)表达出渴望和眷恋之情。(2)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阅读大著作的渴望。(答此类题要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也要结合文意、句意进一步理解其深层的含义。“悬念”在文中是惦念、挂念的意思。惦念、挂念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对故事感兴趣,渴望知道故事的发展、结局。“咬了牙”表明作者下了很大的决心,那时作者只有几岁。)
(三)走进主旨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这是一篇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年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各界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走进写法
1贴近现实生活,有真情实感。
写贵在以情感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本文之中。小时候因大人不能满足自己听故事的愿望而“含泪上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泪眼朦胧的充满着无限期待的小女孩;“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心中同情与善良的本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真情实感,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读者。
2语言准确、平实,读来感觉亲切、自然。
如:作者小时候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似曾相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连用,看似重复、啰嗦,但仔细品味就会恍然大悟,作者这样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仅用了十个字,就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道出了选择的必要性,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认同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
三、拓展延伸
1师生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
冰心一生与书相伴,才有此心得指导我们读书,结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谈谈你对读书的体会。
2名言警句交流。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读书,请同学们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自己总结的也可以。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人谈话——歌德
(2)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马克思
(3)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我们自己的名言。
3名著考查交流。
大家一定也读了许多书,下面我考考大家。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
(2)《三国演义》中“三国”指哪三国?
(3)“岳母刺字”的故事你可能知道,你知道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了什么字?
(4)“哪吒闹海”出自哪部书?
(5)“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谁?他是哪部书中的人物?
【点拨明确】1.刘备,关羽,张飞。2.魏国,蜀国,吴国。3.精忠报国。4.《封神榜》。5.鲁智深,《水浒传》。
4写作方法点拨。
(1)为什么要把握详写和略写?
【点拨明确】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详尽;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简略。详略得当,能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2)如何把握详写和略写?
【点拨明确】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
《忆读书》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3、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订正上节课表格的内容。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二、细读感悟,认识“读书好”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全文哪些段落是写“读书好”的?
2、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3、语言赏析:
(1)在我识字不久之后的岁月里,我便开始自主阅读书籍,并非从母亲教导的。国文教材起步,而是在七岁那年,我首次捧起了《三国演义》,沉浸在这部描绘天下局势,历经分裂终归统一,统一又再度分裂的故事之中。
(2)每当夜幕降临,饭后余晖尚未消散,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便会聚我们几个表兄妹于一室,声情并茂地讲述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总是沉浸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如痴如醉,直到母亲温柔的呼唤响起,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带着对故事未完待续的憧憬与不舍,踏入梦乡。
(3)于是,我下定决心,硬着头皮拿起了《红楼梦》,虽然对其中的内容一知半解,却意外地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理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4)在我十二三岁那年,我初次接触《红楼梦》,但那时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不浓厚。贾宝玉的女性化举止和林黛玉的频繁哭泣让我感到厌倦。直到我步入中年后再次拾起这本书,我才领悟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背后隐藏着一个朝代与家族兴衰沉浮的深沉意味。
(5)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三、研读课文,理解“读好书”
1、默读第9自然段,完成填空。
2、怎样才能读到好书?
3、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四、联系实际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让我们以个人的阅读经验为基础,在小组内探讨以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与感受,随后在全班范围内分享我们的见解。———请将上述内容改写为具有相似含义但原创的表述,避免进行扩充或解答提问,确保在回复中保留引用和中文固定用法。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26忆读书
长知识
读书好得快乐
学做人
忆读书多读书
读好书:挑选、比较
《忆读书》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冰心写的《忆读书》板书:忆读书
2.,(出示多媒体:冰心的照片)
3. 冰心的资料交流
小结: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冰心是文学界的长青树,从19岁成名到晚年仍在创作,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是与她热爱读书分不开的。
4.通过课题,你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课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她一生的读书体会。
三、学习课文
1.检查预习,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那我我就出题考考大家,小组抢答(出示课件)
2.默读课文,看看冰心奶奶要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板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交流
读书有什么好处?(结合书上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总结一下)
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得快乐);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长知识);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助写作),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学做人)。
3.要想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还要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起感受她的思想,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2-11自然段,自由选择1-2个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或句子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小组交流
小结: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读书好”的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4.齐读第11自然段。理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总结、概括的作用。(特殊的用法,起强调的'作用)
5、多读书:从时间上,种类和数量上来写。7岁—到老还读“万卷书”
6、读好书:
自由读12-13段,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理解:无病而呻 风花雪月
结合本课所学和你以往的读书经历,� 今天老师也送给大家三个词: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择善从之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 都能够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教学反思:
《忆读书》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书》为主题的文章之一,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们开始查阅与上课有关的资料,五年级上个学期,孩子们基本养成了查阅资料的习惯,这个学期开始就给他们开辟了资料交流的一个平台。就是根据单元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课件,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评比,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还有效的运用了信息课所掌握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孩子们拓展知识的一个过程。
冰心写的《忆读书》,这课的知识涵盖量比较大,涉及了四大名著,古典诗词,散文,还有外国名著,所以课前预习,同学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本篇课文所涉猎的相关书籍,这对本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冰心先生的《忆读书》向读者介绍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及过程,该文章的特点是作者将读书的好处、方法通过具体读书的事例娓娓地表达出来,不说教。但由于该文章篇幅较长,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长篇短教的方法,让学生能真正领会冰心先生的《忆读书》。
课上我先检查了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出示了几个有趣的小测试,文中相关的句子,涉及到书籍的作者,年代。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补充了课文中不做重点讲解但学生又要知道的知识点。然后从整体入手,我提的问题是“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告诉我们什么?” 很快有学生提出冰心想说的话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我在黑板上写下这几句话,并问学生: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谈。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够说出来,我想这与学习了本单元的其他课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一联系课文具体语句来谈的时候,学生对这个问题好像感到有些为难,教室里安静下来。有时候老师感到容易回答的问题,在学生那里 作为老师,我在备课的时候估计这个问题不会太难,因为文章中到处都有冰心说“读书好”的句子。怎么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为了打破“僵局”,我提示学生: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学生似乎有所醒悟,开始寻找相关的“句子”,教室里响起学生翻动书页的声音。我总是想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的句子谈出自己的见解,但是过半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看来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在本课教学中,若能够把大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大问题入手,层层深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统领全篇文章。这也是我需要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运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经过,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课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多引导学生去阅读,特别是阅读一些名著,加深他们的文学修养。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读读简单的儿童版,然后再引导他们读读原著,这就可以加深他们对内容的理解。如果能适当的和现实社会相结合来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长期效果应更好,在我校,让“书香溢满校园”无疑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忆读书》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3、锻炼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被誉为“文坛祖母”。
二、初读课文,扫读词语障碍。
(见预习提纲)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段意。作者写了几个阶段的读书事例?按照什么顺序记叙?
明确: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对答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这部分先分说,后总说。可分为2层:
第1层:(2—10段)回忆幼时、少时自己是如何“多读书”的往事,说明“读书好”。
①、2—5段:读《三国演义》:由一知半解→越来越懂→越来越爱读
②、6段: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对自己的作文很有帮助。
③、7段:读《水浒传》,并将其与《荡寇志》作了比较,突出了水浒人物有个性。
④、8段:酷爱古典诗词,能背《满江红》、《声声慢》
⑤、9段:11岁时,看《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广泛兴趣。
⑥、10段: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的不同感受。
第2层:(11段)总结作者一辈子“多读书”的情况及“读书好”的感受——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三个阶段:幼年、少年、老年;时间顺序
2、找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其中哪句最重要?
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好”最重要。
四、感知课文,分析解答。
1、作者是个对书非常有感情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词句能感受到这种感情?
明确:例:①段:“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③段“津津有味”“含泪上床”;
④段“咬牙”“居然”;
⑤段“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
⑦段“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2、作者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好。读书有哪些好处呢?你能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明确: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作者说:“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来?
明确:《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大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4、读《三国演义》时,还“含泪上床”,“大哭了一场”,“哭”是快乐吗?
5、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挑选书的呢?请找出具体的例子。
明确:比较、选择。
她爱看“精彩的《西游记》”,而丢下“烦琐的《封神榜》”;
爱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不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对那种“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而对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她读起来就“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6、冰心老人的选择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
明确: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是好书。
五、小结。以“本节课我知道了……”为形式,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阅读课文下列片段,回答有关问题
(一)第2段到第5段
1、第一段中,“不是……而是……”突出表现了什么?
2、 “我”为什么常常“含泪”上床?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意义。
(1)我只好带这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 、“……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三)填空组词(或成语):
人情故然无味津津有一知解兴亡盛不能自风雪月气愤填
无病呻自作情心动神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二)阅读5、6、7、11段:
请从这4个文段中归纳出读书的四个作用。
分别是:激发情感、帮助写作、扩大知识、提高修养
合起书本,分组(4个学习组)抢答:
——请说出下列书籍的的体裁与作者,作者的国籍或朝代:
A、《聊斋志异》 ① ② ③
B、《三国演义》 ① ② ③
C、《水浒传》 ① ② ③
D、《茶花女遗事》 ① ② ③
E、《红楼梦》 ① ② ③
F、《西游记》 ① ② ③
G、《精忠说岳》 ① ② ③
H、《封神榜》 ① ② ③
I、《冰心选集》 ① ② ③
3、“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是什么意思?
答:
4、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最好合起书本):
①气愤填胸②风骨③无聊④若有所失⑤人情世故
5、回答练习第三题的问题。
——略。
(三)阅读12至结尾,回答
1、“同时,书……比较”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朦朦胧胧②消遣③索然无味④无病而呻⑤自已
⑥风花雪月⑦修身
3、“唯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4、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是好书?
答:
5、找出选文的中心句子
6、用“||”将12段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7、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三、小结:
作者冰心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提醒大家平时要多读书,要读好书,最终才能明白读书的好处,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使人类进步的阶梯。”
四、作业:抄写。(正楷钢笔黑色)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摘录有关“读书”或“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