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国学经典 > 诗词名句 > 表达爱情的诗句(6篇)正文

《表达爱情的诗句(6篇)》

时间: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表达爱情的诗句(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爱情的诗句范文 篇1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世间百事一一尝,看似心志坚逾钢,谁知腹中断肠伤?只留一丝心絮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 篇2

一。抓住诗眼——感悟情

《游子吟》这首诗琅琅上口、诗意简明,诗人通过朴实无华的诗句,通过平凡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沉而无言的爱。这种感情,学生是很难一下子体会到的。 教学中,教师围绕重点诗句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教师抓住“密密缝”这个重点词,引导学生思考: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与牵挂,同时教师结合讲解当地的风俗——密密缝可以保佑远行的人平安早回,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有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意恐迟迟归”,让学生体会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几乎每位教师都引导学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蕴含的比喻意,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博大,做儿女的无法报答,从而体会出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对母爱的由衷的赞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母爱有了一定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渲染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仅仅通过理解重点诗句,还不能真入进入诗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学时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1、结合写作背景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孟郊一生颠沛流离,他每一次外出求学、应举和漫游时,母亲总是遵照当地的习俗细针密线地缝,盼望远行的儿子早早平安归来。这种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激荡着孟郊的心。正是在母亲的鼓励、劝慰之中,孟郊第三次应考,终于考中进士,并得到了一个县尉的官职,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诗人就任后,立即接来老母亲奉养。可是他觉得,母亲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是无法报答的。因此,他深情地写出了《游子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密密缝”所蕴含的感情时,出示了《游子慈母长相忆》,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插图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他们母子二人此时此刻的所言所思所为,有的教师还满含深情地在优美的音乐中交流了自己的想象,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用心体会,明白这件衣裳是用母爱编织的,这是一件爱的衣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多少牵挂与嘱托,关心与担忧,它融入了母亲多少无言而深沉的爱呀。加深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每一位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鼓励与帮助,从内心深处呼唤学生对母爱的理解;有的教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情真意切;有的教师甚至把对母亲的感激也写成了诗,读给学生听……使学生与古诗产生共鸣,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体会到无论我们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关怀的目光,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进一步升华。

三。反复吟咏——体味情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教学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古诗的诵读:初读时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细读时读出诗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味;品读时读出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情感。个人读、师生合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诗我两忘,达到情景交融、完美统一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倾诉情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 篇3

“月下江景”,这是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对诗诵月”,这是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想象说月”,这是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这就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是散文,是诗歌,是童话。

咀嚼“江中月”月色的诗意唯美

自由配乐(《春江花月夜》)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你觉得这月下江景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自读自悟,圈画关键字词,写批注。交流。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里说“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当作一个慈爱的母亲来写,写出了月下江景的美。

“哦,你是觉得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多了一份诗意的美,是这样吗?那么,月色是否同样美丽呢?”我追问。

生:这句话其实写出了月亮温柔恬静,如水的月色倾泻下来,静谧美好,宁静安详。

师:原来安详美好的是一种诗意唯美的氛围,是一种宁静幽深的梦幻意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静谧美好。

生: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水是流动的,光斑是跳动的,闪闪烁烁,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生:月光如水,江面上波光粼粼,烁金点点。这样的月夜美不胜收,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陶醉在这样的月色中。

“你用共情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这月夜的神往,谢谢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给我们描绘了月夜江景的美?”我提醒道,“如果你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那些动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生:这里的动词有“洒落、照亮、跳动”。

生:我补充。“流动”“闪烁”这应该也是的。

生:这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下江面的美。

“说得好。那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展现这动态美吧!”少顷,我夸赞道,“月色醉人,朗读也醉人啊!”

生: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里有两个动作的词“伸展着、起伏着”,连绵不绝的姿态非常美。

生:它们是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样的画面朦朦胧胧,神秘美好。

“它们指谁?”我追问。

生:它们指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如何理解“剪影”?

生:“剪影”是这些景物的黑色轮廓,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充满了朦胧美与神秘美。

“它们充满了神秘美、朦胧美,还充满了什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感受。”我继续追问。

生:还充满了动态美。这江天交界处的一切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又连绵不绝,所以让人感觉是“伸展”“起伏”的。夜晚,月下景色是这样的美丽多姿。

生:同样美的还有这一句,他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特别美?”我点拨道。

生:我觉得“镀”这个词用得特别好。“镀”描写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长江里,使得江两岸的各种景物隐隐约约,还闪闪发光,感受到作者对月光的无限喜爱。

师:是的,一个“镀”字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月下江景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而且作者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注意遣词造句,用词尽可能地准确与精妙。

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月夜美景的?

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写的:江面―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画面吧,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多媒体展现美丽的月下江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轻柔似水,给人多少梦幻,多少遐想……在这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再进行个性化朗读,有所感,有所悟,用朗读、用声音表现自己心中那片独特的月光,读出自己的情,读出自己的味来。

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升华感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受散文般优美的“江中月”。

感受“诗中月”外甥之古灵精怪

师:月是神秘,安详,美好的。面对这样的月色,“我”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时身边多了个小外甥。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字词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我”相信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读懂的。文本如此直白,孩子的特点展露无遗。事实上,更可贵的并不是感知这些特点,而是作者在传情达意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展现小外甥的人物形象,语言富有童真童趣。

“小外甥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大家畅所欲言吧,希望大家相互启发,有更多的收获。”我叫了超级慢的“小蜗牛”回答。

他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至于哪里感受到的,则启而不发了。他基础差,拼音不认识,汉字更不认识,即便知道也是疙疙瘩瘩读不成句的。我猜测可能是这个缘故,他才不吭声了。鼓励无果,其他孩子倒是争先恐后,于是便让他们都做了小蜗牛的老师。这下子兴致可高了――

生抑扬顿挫地读起了第四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外甥的话“月亮把我叫醒了”让我们感受到他无穷的想象力,在他眼里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如同母亲一般安详,如今是来唤醒他感受这月夜的宁静。

生:这个自然段除了小外甥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特点,描写他神态的“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他的活泼可爱、淘气顽皮一下子跃然纸上了,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孩子真聪明。

“说得好!拿起笔来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动词。”组织交流圈画的词:眨了眨、凝望、出神,我随机指点道,“仔细研究研究,这句话除了刻画小外甥的淘气、聪明,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觉得小外甥除了聪明可爱,还特别喜欢月亮。来到甲板上,他深情地凝望着月亮出神了,“凝望”“出神”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我想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因为他的聪明好学,才使他积累了那么多有关月亮的诗。

师:这就叫会咬文嚼字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是不一样的收获。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时候,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往深处再想一想。现在,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生:第五自然段说“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发出挑战的小外甥对诗时“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的天真可爱触手可及,他的知识渊博也跃然纸上。

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多如繁星的诗句,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什么叫‘不假思索’?‘假’是什么意思?”我相机指导理解,而后小结,“刚刚习得的技能,辉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学会换个角度再想想,真厉害!我们连起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能和同桌也来对对这些诗吗?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理解的诗句吧。”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桌练习对诗,相互切磋,共同启发,大体理解诗意。

指名对诗。师生PK。全班PK。除课文内的,大家把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句一股脑儿地展示出来了,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师:“诗歌的王国就是这样让人神往,月亮的诗歌信手拈来说也说不完。大家积累得也非常多,你理解文中出现的这些诗句吗?”指名大体说说意思后,小结――

“月亮柔美、宁静、安详,我们中国文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甚至有人说,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而这个明月,既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既是天上的,更是人间的;既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即便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我和小外甥说的诗句包含的情愫也是不同的,是不是?这些诗中的月亮有的充满童趣,有的饱含野趣,有的寄托思乡情,有的充满分离的哀愁。今天,我们算是对月亮有了些许了解,现在想不想抑扬顿挫地来读读这些诗句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诗中月”包含着人文的情怀,饱蘸着诗歌的情愫,让人不由自主爱上我们的中华文化。

品味“心中月”想象之奇幻

师: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品读第三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品读,圈画关键词咀嚼品味。组织交流。

生:我觉得这小外甥实在太聪明可爱了,他的想象力那么丰富。从他的这些幻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生:我觉得从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你看这些句子――

(1)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3)……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4)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5)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生:“又冒出一个问题”的“又”和“冒”这两个词特别传神地写出了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生:作者把小外甥的神态描写得特别细腻,“瞪大眼睛”“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了小外甥的天真可爱聪明。作者把小外甥的眼睛写得特别有神采。

师:是的,作者抓住了小外甥的眼睛就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外甥的可爱聪明。这段文字中,用词之精妙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品味。平时写人物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抓住最传神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就有可能把人物给写活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师: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 篇4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 篇5

关键词:古诗词 名言名句 教学 真善美 探索“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司马迁如此之说绝妙极了。遍览古代诗词,都离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渗透在字里行间。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古诗词和当前新课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共享。

一、古诗词中的“真”

(一)亲情美

“诗言志、歌咏言”,古诗词中的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这种美是一种真实的、内在的、深厚的、内涵的。我们应让学生们沉溺于、感染于这种人性美以陶冶他们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总共写了两个意象“线”和“衣”、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和心情、生花之笔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自己的渺小,这首充满淳真感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颗感恩之心,和自己永远无法完全回报的羞愧之情。“母爱”、“孝敬”“感恩”,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时期教育中敲得很响,的一曲《白发亲娘》、刘和刚的一首《我的老父亲》,让千千万万的观众流泪,这就是亲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学、中学、大学学生每一个知识阶层都应反复回味。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在他乡的王维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用质朴、简洁、扼要短短七个字,把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其“真”情表露、文学魅力胜过样样洒洒万言的一封家书。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绝唱,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桃花”、“潭水”,“知己”、“天涯”,“玉壶冰心”,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着朋友的离别之意、思念之情……这些描写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弑亲人、朋友事件频频爆发的时代来学,是一种道德的呼唤、是对人性美的一种歌颂。中华几千年美德,亲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爱情美

现在的高初中学生已不是以前的谈“情”色变的时代,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学生,现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该不该“爱”“什么才叫爱”。对于古代的爱情诗中有文学价值的精华篇目高中课本并没有回避。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的爱情佳句数不胜数。他们的爱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体现了亘古不变的人间“真爱”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阴……莫道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练成金”,亲情、爱情、友情,只要人间真情在,这个世界就会更美、更好。古诗词佳句鉴赏,“真情”教育尽在其中。

二、 古诗词中的“善”

如果说“真”是只从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深的必然性和规律性,那么“善”是伦理学范畴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规范,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愿望和要求。亲情、友情、爱情“善”都蕴于其中,那种感恩之心、那种思念之情、那种离别的伤感、那种纯真的爱情处处留下“善”的足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真情在善举处处存。

我们赞美“微善”之时,怎能忘记那种有大爱、大善、大志、大德爱国诗人的千古忠心。屈原《离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陆游有《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有辛弃疾、岳飞……这些爱国诗人,他们的赤胆忠心、他们的豪迈情怀、他们渴望“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等报国之志溢于言表,他们才是大善、大德,他们的泽被后世后人的不单单是文学上的美,是他们的“死后犹能化碧涛”的“一腔热血”。

三、 古诗词中的“美”

亲情、爱情、友情的诗为真善美,豪情满志的爱国诗句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蕴藏着人性之美。豪情满怀为美、感物伤怀亦为美;莺歌燕舞为美、月落乌啼亦为美。

表达爱情的诗句 篇6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终曰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刘禹锡《踏歌行》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更能消多少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