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优秀9篇)》
1、为了祖国的利益,我愿赴汤蹈火。
兄弟情义电影《赴汤蹈火》观后感 1
这部独立制作的R级片在美国上映已有三周,在烂番茄维持住99%的新鲜度、在metacratic得到88的高分、上映院线从400家飞速扩张到900家、还在众多商业大片前仆后继的档期里截获了800万美元票房……要说《赴汤蹈火“hell or high water”》是这个夏天的口碑之作完全不为过,甚至很多影评人已经放话“这是2016年的年度最佳电影”“好久没看到这么棒的西部片了”。
没看过的人多半会有点好奇吧,为什么一部关于抢银行的西部片能够斩获如此多的好评?当影评人赞美《赴汤蹈火》时,他们到底在赞美什么?除去片子本身质量很高之外,我觉得也是因为大家已经对狂轰滥炸了一个夏天的超级英雄片感到疲惫了。《赴汤蹈火》没有剑走偏锋到大众无法欣赏,领衔的几位演员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但它又有很多反商业化套路的表达,娱乐性十足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导演说,在他看来这是新西部(neo-western)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公路电影。
其实吧,什么类型真的不重要,片子好看就行了。
尽管《赴汤蹈火》被选作墨尔本电影节的闭幕片,但一开始我对它的期待并不高,毕竟那时的我看了足足两周的片,胃口已经养刁,而且也有点儿审美疲劳了……说起来也是凑巧,这部片子的票是我最后时刻才换到的。结果出乎意外的好看,实在是蛮惊喜。
所以,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在我看来,正如上面的海报所宣传那样,"hell or high water has it all"——剧本、表演、摄影、音乐,全部都很出色。
编剧是《边境杀手》的Taylor Sheridan,他很聪明地没有试图将这个片子的格局拉得过大,而是把自己选定的元素表达得淋漓尽致——兄弟,牺牲,西部。《赴汤蹈火》本身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困兽之斗?剧本没有花俏难测的转折,没有精巧布局的悬念,因为平铺直叙的双线结构、个性十足的台词设计以及用细节堆叠的角色塑造已经足够的引人入胜。片中所有人物、不单单是作为故事中心的兄弟俩,就连两位执法的警探似乎都早已失去了对公平与正义的信心——在大萧条时期,银行通过房贷来剥削平民,贫穷逐渐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疾病。这些人没有出路,没有未来,于是只能抓住手边仅剩的一点。作为观众,我能时刻清晰地感觉到这些德州人的粗野无礼、自我防备的行为之后那种潜藏的平静绝望和极度麻木。
再说表演。三位主演都十分出色,无需多言的那种出色。Jeff Bridges这个名字就说明一切了。他可是“the dude”啊!临近退休的警探Marcus依旧范儿十足,经验丰富、直觉敏锐,一旦追踪到了猎物就绝不放弃。他口中道出各种政治不正确的刻薄笑话经常让观众们狂笑不止,基本算是全片笑点担当。老警探和他的混血搭档之间的关系有点儿像真探里面的那两位,互相嘲讽但又不到刻薄的地步。其实两人的相处并没有太多的刻画,但每次交流都很有料。结尾的几场戏,Jeff Bridges把老警探的那一点疲惫、执念和荣耀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山顶上那个眼神的转变太太太厉害了。说不定叔叔借这个角色能再拿个奥提什么的。
至于Ben Foster,因为我很喜欢这位演员,还是不多评价演技啦,怕溢美之词太过。他扮演了两兄弟中的哥哥Tanner,是个刚出狱不久的暴力分子,易怒、偏执、几乎没有什么善恶观……这个选角毫不让我意外,从《决战犹马镇》的查理。普林斯到《领头狗》里的`毒贩杰克,他一向很擅长这种恶中带善的极端角色,让人又爱又恨。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不是个好人,你也知道他最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正因如此,他偶尔流露出来的对弟弟的温情让观众触动不已。正如演员本人在访谈里说的那样,当你在这个世界上在乎的事物只剩下那么一丁点儿,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会变得无足轻重——道德底线如是,自己的生命亦如是。
这片最让我意外的是Chris Pine,印象中他一直都是那种英俊的白马王子/女性梦中情人的定位,这次真的彻底的颠覆了固有观感啦。这个片子以后应该没人再说他不是好演员了吧。比起哥哥,他扮演的弟弟Toby表面看似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沉默而内敛,怎么都绝对干不出持枪抢银行这种事儿来——然而恰好策划了整个抢劫事件的是他,发起者也是他,哥哥Tanner纯粹是帮忙罢了。因为主线剧情是围绕着Toby展开的,所以这个角色被塑造得比较复杂也更有层次感,仔细推敲起来非常有趣。根据幕后导演访谈的说法,Chris Pine是个大忙人,所以进组拍摄的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周半。所幸他和Ben Foster以前合作过,关系相当不错,所以两人进戏非常的快,演的时候也轻松愉快。总之,他们两个的部分是整个电影我最为享受的。
具体的角色分析留到剧透部分再说,最后聊聊摄影和配乐好了。
摄影走的是写实风,有种半纪录片感觉。David Mackenzie很喜欢用长镜头,所幸他对场景的掌控力很强,开头一个长镜(同时也是真正拍摄的第一天)就让观众完全投入到了紧张的气氛中去,足见导演功力。选景、服装、人物对话颇具西部风格,同时又不会让你感觉安排得太过刻意。几个配角的出现看似随意零碎,但实则有其用意。配乐很棒,气氛烘托得到位,单独听也像是有自己的故事。反正我直接花钱itunes上买了原声集,最喜欢兄弟俩在车里一起唱的那首《You ask me to》,甚至有一句歌词和台词完全吻合,细想真的太妙。《Dust of Chase》和《Sleeping On the Blacktop》也很有味道,看得出全是精心挑选的。哎呀呀,乡村音乐一直是美国人民心中不变的经典啊。
接下来我要剧透了,介意的请撤吧。写了这么多,容我打个广告,这部片子在美国已经大面积上映了,英国9月7号,台湾9月30号,而澳洲则是10月底。去电影院看吧,保证不会失望的。
兄弟情义电影《赴汤蹈火》观后感 2
电影《赴汤蹈火》是一部深刻描绘兄弟情义与人生抉择的剧情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在金钱、责任、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兄弟二人,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寻找自我救赎与彼此间的深刻联结。以下是我对这部影片的一些观后感。
兄弟情深,共赴难关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那对兄弟——坦纳和托比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边缘,面对着经济的困顿和生活的重压,但兄弟间的相互扶持和不离不弃成为了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坦纳为了家庭责任而铤而走险,还是托比出于对兄弟的忠诚选择并肩作战,都体现了在逆境中人性中最纯粹和光辉的一面。这种无需多言便能心领神会的默契,让人深刻感受到“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力量。
道德困境,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赴汤蹈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兄弟情的电影,它还深刻探讨了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道德选择。坦纳和托比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走上了一条看似简单实则危机四伏的道路。这一行为虽然违法,却是在他们看来唯一能快速解决家庭问题的办法。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英雄或恶棍,而是展现了他们在道德边缘徘徊的挣扎与痛苦,以及最终面对后果时的勇气与担当。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描绘,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也让观众在同情与反思中感受到生活的无奈与选择的重量。
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较量
影片还巧妙地探讨了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坦纳和托比看似被生活的重压推向了犯罪的深渊,但实际上,他们每一次的选择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由意志的坚持。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没有完全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责任。这种对命运的抗争,虽然最终以悲剧性的方式收尾,却让人看到了在绝望中绽放的希望之花,以及人性中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结
《赴汤蹈火》是一部情感深沉、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讲述了一段关于兄弟情义的感人故事,更是一次对人性、道德、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深刻探索。影片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表演,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复杂。它提醒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忠诚,以及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的电影。
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 3
《赴汤蹈火》这部电影,以德州广袤无垠的大地为背景,上演了一场交织着无奈、挣扎与温情的故事。它没有炫目的特效,却凭借扣人心弦的情节与饱满立体的人物,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影片围绕着托比和坦纳兄弟俩展开。他们出身贫困,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选择了一条极端的道路——抢劫。这一选择看似荒谬,背后却饱含着对家庭的责任与对命运的不甘。托比为了给儿子们留下一片可以安稳生活的`土地,不惜铤而走险。而坦纳,虽性格鲁莽,却对哥哥言听计从,兄弟俩之间的深厚情谊,在一次次的冒险中展露无遗。
电影中,警察与劫匪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正邪对抗。德州骑警马库斯即将退休,多年的从警生涯让他对犯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追捕兄弟俩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他们的无奈与挣扎,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这种复杂的人物关�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德州的壮丽风光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荒芜的沙漠、寂静的小镇,都成为了故事发展的有力衬托。每一次银行抢劫的紧张刺激,与兄弟俩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情时刻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犯罪与追捕的故事,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反抗。托比和坦纳的行为,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无奈回应。他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路,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家人的爱与责任。
看完《赴汤蹈火》,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思考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究竟该如何抉择。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佳作,它用最朴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们在观影结束后,仍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兄弟情义电影《赴汤蹈火》观后感 4
西部电影之于美国人,就如同武侠电影之于中国人,代表的是一种“褪色的流行文化”。这类作品在特定的受众群心中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就连起初的模式也非常相似——二元对立的正邪较量,与现在市场上众多主流的漫改超级英雄模式无限靠近。而正是这样的超级英雄影视作品,在本土冲淡了西部电影的魅力,在海外取代了传统的观影形式。
在西部片已经衰落的二十一世纪,满足美国人民个人英雄主义幻想的任务落在了超级英雄的肩膀上,西部风格的影视作品急需一场转型。此时的西部非彼时的西部,用暴力伸张正义貌似不再可取,用拳头捍卫利益也与时代格格不入——此时的西部,是一个处于现代文明大框架下的边缘地区。一边被现代所带来的一切事物深刻的影响,一边保留了不少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特色——那是在先进地区找不到的特色。
在《赴汤蹈火》中,就充满了新旧世界的交替和辨证。兄弟两和跑车男的冲突,牛仔在当代社会仍要为火烧草场而操心的无奈,不少农民在生活中拮据却仍要去赌场的“闲适”。 在社会的边缘地带,文明人用文明规则制约野蛮人,野蛮人却还在用野蛮方式生活。既要接受文明世界的条条框框,又跳不出自己落后的生存方式,这是本片一切事件发生的基本动机。
《赴汤蹈火》的两位主人公就是在大环境下艰苦求生的社会边缘人。哥哥是一名恶事做尽的。罪犯,弟弟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但两个人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穷。仅守着的一块土地,好不容易发现了石油,却要被文明世界万恶的银行收掉。弟弟就算是安分守己,也不能活活被银行逼死。就这样,在弟弟的提议下,两兄弟铤而走险,决定抢劫。而且只抢剥削自己的银行。
当一个坏人知法犯法的时候,那可能是他自己的问题;但当一个好人决定触犯法律的时候,这可能就有社会的问题了——怎么会把好人也逼上了犯罪的道路呢?在电影中,虽然是两个警察和两兄弟的追捕和逃窜的关系,但真正的反派是银行。说到银行,连来自文明世界的律师也忍不住破口大骂;在警官询问目击证人的时候,那几个牛仔更是不屑的说“我足以目睹一个压迫我三十年的银行被抢劫”。两兄弟的铤而走险,反而成了底层 这种荒诞的感受正表达了其精准的政治控诉,确立了其“反抗”的主题。
但这好歹不是近百年前的西部地区,现实的美国不至于沦落到一定要用拳头说话的地步,于是就有了相对应的两位警官追捕的情节设定,这也是本片另一个主题“原则”。警官代表着原则,而兄弟二人中的弟弟也代表着原则,但二者有所不同——弟弟的原则是抢劫时不杀人、不抢不为难自己的银行,而警官的原则是维持文明世界现有的秩序。随着情节的推进,兄弟两的越线行为不断发生:哥哥先是抢了计划之外的银行,又在特殊情况下杀了人,这是所谓自身原则的破灭。 然而两位警官的人设也让人对这两个“原则的守护者”充满怀疑:一个是即将退休、时常把种族言论挂在嘴边的老警探,一个是印第安裔警官,可见在他们之间会发生多少调侃和争吵。他们的不是人们心中想的完美警官,而两位罪犯也并非十恶不赦。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底层的反抗和警官对道义和原则的守护。
《赴汤蹈火》不满足于只展现西部电影的传统魅力,却也毫不吝惜地表现西部电影热血的本质。将翻译成“赴汤蹈火”无疑是出彩的,哥哥为争夺正常生活权利的弟弟赴汤蹈火,只为他弟弟的家庭能够完整并平安;白人警长为印第安裔警官赴汤蹈火,是一种民族间的妥协和融合的表现。哥哥对弟弟的那句“我爱你”,白人警长年近古稀却为好友怒而提枪的勇气,都是对男性传统情谊的回归。这种来自于原始情感上的热血,正是突破观众情感防线的利器。
《赴汤蹈火》的热血,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性格上,而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上。相反,电影在弱化戏剧冲突的同时,就是为了凸显其扎实的剧作、绝佳的摄影、精湛的表演和复古的音乐。以节奏之慢塑造情节张力,用观感之静突出人物情感。这种慢条斯理的叙事方式注定无法讨好所有人,却满足了特定的受众群体,这本身也许就是一种成功——更别说本片被全世界的媒体交口称赞。
《边境杀手》编剧泰勒·谢尔丹为《赴汤蹈火》撰写的剧本有意把格局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突出了这个现代文明大背景下尚存的“蛮荒”,把三个男人为自己的人生在德州原野中奋力拼搏的身影湮没在滚滚黄沙中。向来挑剔的媒体人们在赞扬什么?他们赞扬《赴汤蹈火》的一切。当一首首经典乡村名曲在电影中播放的时候,谁又会拒绝这种已经褪色的迷人过往呢?当一切尘埃落定,弟弟托比为自己离散的家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避免了自己的子孙后辈和他们走上相同的道路,斩断了“贫穷”这个萦绕在家族历代的传染病根源。一桶桶昂贵的石油从农场地底钻探而涌出地表的时候,被经济压力逼迫的牛仔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拥抱现代文明。
无论选择接受或为之感伤,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 5
当一个坏人知法犯法的时候,那可能是他自己的问题;但当一个好人决定触犯法律的时候,这可能就有社会的问题了——怎么会把好人也逼上了犯罪的道路呢?在电影中,虽然是两个警察和两兄弟的追捕和逃窜的关系,但真正的反派是银行。说到银行,连来自文明世界的律师也忍不住破口大骂;在警官询问目击证人的时候,那几个牛仔更是不屑的说“我足以目睹一个压迫我三十年的银行被抢劫”。两兄弟的铤而走险,反而成了底层 这种荒诞的感受正表达了其精准的政治控诉,确立了其“反抗”的主题。
但这好歹不是近百年前的西部地区,现实的美国不至于沦落到一定要用拳头说话的地步,于是就有了相对应的两位警官追捕的情节设定,这也是本片另一个主题“原则”。警官代表着原则,而兄弟二人中的弟弟也代表着原则,但二者有所不同——弟弟的原则是抢劫时不杀人、不抢不为难自己的银行,而警官的原则是维持文明世界现有的秩序。随着情节的推进,兄弟两的越线行为不断发生:哥哥先是抢了计划之外的银行,又在特殊情况下杀了人,这是所谓自身原则的破灭。 然而两位警官的人设也让人对这两个“原则的守护者”充满怀疑:一个是即将退休、时常把种族言论挂在嘴边的老警探,一个是印第安裔警官,可见在他们之间会发生多少调侃和争吵。他们的不是人们心中想的完美警官,而两位罪犯也并非十恶不赦。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底层的反抗和警官对道义和原则的守护。
《赴汤蹈火》不满足于只展现西部电影的传统魅力,却也毫不吝惜地表现西部电影热血的本质。将翻译成“赴汤蹈火”无疑是出彩的,哥哥为争夺正常生活权利的弟弟赴汤蹈火,只为他弟弟的家庭能够完整并平安;白人警长为印第安裔警官赴汤蹈火,是一种民族间的妥协和融合的表现。哥哥对弟弟的那句“我爱你”,白人警长年近古稀却为好友怒而提枪的勇气,都是对男性传统情谊的回归。这种来自于原始情感上的热血,正是突破观众情感防线的利器。
《赴汤蹈火》的热血,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性格上,而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上。相反,电影在弱化戏剧冲突的同时,就是为了凸显其扎实的剧作、绝佳的摄影、精湛的表演和复古的音乐。以节奏之慢塑造情节张力,用观感之静突出人物情感。这种慢条斯理的叙事方式注定无法讨好所有人,却满足了特定的受众群体,这本身也许就是一种成功——更别说本片被全世界的媒体交口称赞。
《边境杀手》编剧泰勒·谢尔丹为《赴汤蹈火》撰写的剧本有意把格局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突出了这个现代文明大背景下尚存的“蛮荒”,把三个男人为自己的人生在德州原野中奋力拼搏的身影湮没在滚滚黄沙中。向来挑剔的媒体人们在赞扬什么?他们赞扬《赴汤蹈火》的一切。当一首首经典乡村名曲在电影中播放的时候,谁又会拒绝这种已经褪色的迷人过往呢?当一切尘埃落定,弟弟托比为自己离散的家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避免了自己的子孙后辈和他们走上相同的道路,斩断了“贫穷”这个萦绕在家族历代的传染病根源。一桶桶昂贵的石油从农场地底钻探而涌出地表的时候,被经济压力逼迫的牛仔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拥抱现代文明。
无论选择接受或为之感伤,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 6
《赴汤蹈火》宛如一幅细腻且震撼的画卷,在观影结束后,仍久久萦绕在我的心间。这部影片以独特视角,深入探讨人性、家庭与社会,令人动容。
影片中,托比和坦纳兄弟俩为了改变家族命运,不惜踏上抢劫的危险之路。他们的行为看似疯狂,实则源于对家人深深的爱与责任。托比一心想为儿子留下一片能安身立命的土地,这份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家庭的担当,让他在绝境中做出了极端选择。而坦纳,尽管性格冲动,却对哥哥言听计从,兄弟间的情谊坚如磐石。
警察与劫匪的对立,在影片中被赋予了别样的色彩。老警察马库斯即将退休,多年的执法生涯使他对犯罪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追捕兄弟俩的过程中,他不仅看到了他们的违法行径,更洞察到背后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影片充满了张力与深度。
导演巧妙运用镜头语言,将德州的壮丽景色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广袤的沙漠、宁静的小镇,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坚韧。银行抢劫的紧张刺激,与兄弟俩在日常生活中的温情时刻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得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赴汤蹈火》不仅仅是一部犯罪题材的影片,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反抗,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兄弟俩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始终怀揣着对家人的爱,这份爱成为了他们在困境中坚守的力量源泉。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往往并存。在看似简单的善恶对立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无奈与温情。它促使我们思考,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境时,究竟该如何坚守内心的信念与爱。《赴汤蹈火》无疑是一部佳作,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 7
《赴汤蹈火》这部影片,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复杂与人性的多面。它没有宏大的科幻场景,也无炫目的动作特效,却凭借细腻的情节与真实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围绕着托比和坦纳兄弟展开,他们身处社会边缘,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选择了抢劫这条危险道路。他们并非天生的恶徒,在冷峻的外表下,藏着对家人深沉的爱与无奈的挣扎。托比为了儿子的'未来,不惜赴汤蹈火,每一次行动都透露着对命运的不甘。这种为了亲情奋不顾身的情感,让我不禁为之动容。
电影中,警察与兄弟俩的关系也耐人寻味。马库斯警官,他敏锐且执着,在追捕过程中,却对兄弟俩有着别样的理解。他看到了社会对他们的不公,以及他们内心的苦楚。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影片跳出了传统片的框架,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与理解。
这部电影的画面极具特色,德州的壮丽风光与破旧小镇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广袤的沙漠,暗示着兄弟俩前路的迷茫;而小镇中人们的生活百态,又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残酷。配乐也恰到好处,在紧张的追逐戏中,节奏紧凑的音乐让人屏住呼吸;而在兄弟俩短暂的温情时刻,舒缓的旋律又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影片主题深刻,它不仅展现了个人在困境中的挣扎,更反映了社会阶层的矛盾与贫富差距的问题。兄弟俩的行为,是对命运的反抗,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呐喊。它让我思考,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我们是否也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赴汤蹈火》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佳作,它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光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爱与希望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
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 8
影片讲述了两个来自西得克萨斯的青年,抢劫的故事,几次得手之后,老谋深算的德州巡警马库斯介入调查,于是一场较量就此展开。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犯罪影片,但随着各色人物的出场,浓郁的西部片气息不期而至。不论是罪犯还是警察,亦或是各种有台词的路人甲,都透露出西部牛仔的独特个性,他们随身带着枪,一脸的不在乎,语气懒散,言语粗糙,口无遮拦,甚至还会发表种族主义言论,在他们看来自由表达真实感受才是真理,所谓的文明礼仪、政治正确性只是一坨屎,而面对挑衅时,毫不手软的出拳和拔枪,又显现出他们的勇敢、好斗与热血。
没错,这就是一部西部片,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展现西部片的传统魅力。随着匪徒的一路逃亡,抢劫背后的原因渐渐浮出水面。
两个劫匪是亲兄弟,他们家族位于西得克萨斯的农场,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面临被没收的困境,为了凑足贷款,兄弟俩不得已铤而走险。当他们将款项交给律师时,这个充满正义感的男人,言辞激昂的唾骂了银行在对穷困户土地收购中的种种卑鄙,然而,这种卑鄙是合法的。
如果说,哥哥坦纳因为自己的犯罪前科,已经是个有污点的人,那么弟弟托比则完全是一个清白的好人,即
每个社会都会有些个品行恶劣的坏人实施犯罪,这是他们个人的错,但当一个社会中,好人也开始犯罪时,那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显然在社会的正规法律体系中,他们无法存活或得到公正,犯法成了唯一的途径。
托比就是这样一个被环境所迫,走上犯罪道路的好人,而他的故事背后,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挽救经济数据的表象下,实质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穷人们走投无路下,在罪与不罪的边缘徘徊,而资金充裕的金融机构,则将这看成了贱买穷人资产的好时机,此等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化。
这部有着西部片外表的电影,探讨的实际是美国当下的社会问题,而传统西部片中牛仔们在荒蛮原野上的开拓精神,在这里,变成了对现代资本体系的反抗。
然而,如同传统西部片,其道德规范的构建是一种非现实的神化,这部跳脱传统的西部片,为现实社会的冲突提供的也只是一种幻想式的解决方案,个人犯罪不是改变社会症结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影片自身也未能完成沉醉于这种幻想,于是有了警探库玛斯这个人物。
出于对法律维护的基本底线,库玛斯被塑造成了完全正面的形象,他精明又积极办案,而鉴于故事的内在价值逻辑,他射杀了有污点的坦纳,却放走了好人托比,这一选择性的。决定,全仰赖他的个人判定,而非法律。表面上,影片塑造的是一个身在体制却心有侠义的牛仔警察,但内在是故事本身在罪与不罪之间的纠结。
尽管,整部作品表达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同时也展现了,资本主义对西部社会无可抵挡的渗透趋势,赶着牛群的牛仔诉表示自己的孩子不愿接班,托比的儿子面对父亲遗留的农场则是无所适从,而影片的结尾,美丽的草原上,一部部石油采掘机在托比的农场上不停的工作着,反抗资本体系的他,最终拥抱了资本主义。传统的西部文明终将成为历史。
有趣的是,见证西部传统文明终结的正是西部的前主人——印第安人。当印第安科曼奇族人和牛仔坦纳对视时,产生了一种时空对话的既视感,前者被殖民主义赶出了家园,后者将被资本主义夺去了土地,本该仇视的双方,因殊途同归的命运,变得惺惺相惜起来,坦纳以印第安人来形容自己,而库玛斯的印第安人助手帕克,则对牛仔的现状表示同情。
只是,时过境迁,印第安人早不再愤怒,帕克用极其平和的语气描述着银行对西部私人土地的吞并,也许在他看来,西部这片广袤而美丽的土地上,从来都是潮起潮落,也从不缺乏残忍与纷争,或许这才是最原始、最地道的西部文明。
美丽的西部草原上不停工作着的石油采掘机
当牛仔开始以抢劫为生时,不仅仅代表着社会的动荡,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远去。
赴汤蹈火最新观后感 9
《赴汤蹈火》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深深触动了我。影片以德州西部的广袤荒原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兄弟为了夺回被银行夺走的土地,不惜铤而走险抢劫的故事。
影片中,兄弟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弟弟托比,因生活所迫,决心用极端的方式改变命运,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奈。哥哥坦纳,虽有着不羁的性格,但对弟弟的爱却毫无保留。他们在抢劫过程中,并非穷凶极恶,而是有着自己的原则。这让我看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
电影中,警察马库斯和他即将退休的搭档阿尔贝托的追捕情节也很出彩。马库斯对案件的执着,源于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他与兄弟俩之间,似乎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并非简单的追捕者与被追捕者的关系。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
这部电影的画面,将德州的壮美与荒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广袤的沙漠、破旧的小镇,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氛围。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在紧张的情节中,音乐的节奏加快,让人心跳加速;而在一些温情的时刻,音乐又变得舒缓,触动人心。
从主题上看,《赴汤蹈火》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抢劫和追捕的故事,它更探讨了美国梦的破灭与重塑。兄弟俩的行为,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他们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出路,尽管方式不被认可,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这让我不禁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又该如何抉择?
《赴汤蹈火》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没有华丽的特效,却凭借精彩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