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说课【优秀8篇】》
结果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ēguǒ&、jiéguǒ,
《少年王勃》说课 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出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 (板书课题,出示王勃图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14岁的王勃受阎都督之邀,写出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
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词
1.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5.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紧扣才气 顺学而导
1.通过初读,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2.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奇才?为什么称他是奇才?
3.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2.看着黑板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这诗句意思的句子。
2.出示句子:
《少年王勃》说课 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录音,找生字。
2、交流:
tan chang pian zhang tu du
探 昌 篇 章 突 读
3、读。
4、自己选1—2个记一记。
5、交流。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滕王阁在哪儿?王勃怎么会被邀请参加宴会的?
2、指名读。
3、交流问题。
板书:才气
4、质疑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制订学习目标。
1、质疑。
2、板书:有才气
出示:
wu
落霞与孤鹜齐飞,
gong
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情境创设,重点突破。
1、自读,找出“落……色”的意思。
2、(图、文出示)“远处,天连着水……轻轻地飘荡……”。
gong
3、指导朗读,学习生字:共
4、这幅图上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美吗?(出示:秋景、迷人)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1、回味诗句。(读)
2、王勃怎么写出的?自读第2段,指读第4段。
[出示词语:胸有成笔、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动作)]
学习生字:绝
3、引出第5自然段。
理解:千古传诵
三、写生字。
共、绝
第三课时
一、背诵三、四段。
二、练习。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P50页。
《少年王勃》说课 3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
多媒体显示滕王阁: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滕王阁。(巍峨壮观)
3、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腾王阁举行宴会,年少的王勃也被邀请去了。多媒体显示王勃图:请你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王勃。(风华正茂)
4、示句子:都督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谁来读,相机评:王勃的名气还真不小。(“很有才气”加点)再读,没想到王勃小小年纪,才气已是众人皆知了。
王勃是否真的很有才气,我们仔细读读下面的课文。
二、精读课文2~5自然段
1、自由读 2~5小节,�
2、交流
⑴出示:谁也不敢答应一句。
a.当时都督请的都是些什么人呀?(文人墨客,有才华的)
b.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在想些什么?(这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此时都面面相觑,互相推脱)谁来读。(一个个都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小结:这么多有才学的人都不敢轻易答应可见当场写出一篇庆贺文章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
⑵出示:胸有成竹一句。
a.(点词语“胸有成竹”这是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讲: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最喜欢画竹,于是种了很多竹子,天天看,天天看,竹子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每当他想要画竹子的时候,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b.此时王勃心中也已经(写好了)谁也能胸有成竹地说一说。多自信啊,还带着点谦虚呢男生齐读。
c.接着王勃“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点出示。谁能读好。指名评,师评:王勃写得真快呀,读,文章的思路就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真是一气呵成。读,真是胸有成竹啊,齐读,真是才气横溢呀!
d.王勃为什么能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他边看边想)他在看什么?(江上迷人的秋景)想什么?(怎样写文章)
《少年王勃》说课 4
作者:薛雨梅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片、有关王勃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学习书写生字: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学生齐读
2 课文讲谁?注意多音字“少shao”。
3 简介王勃:他在少年时,在藤王阁的宴会上,一气呵成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藤王阁序》。请同学们自己来学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2 检查
南昌滕王阁整修一新宴会
都督邀请一篇文章
凝视秋景水天一色突然
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名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3 分小组读课文。
4 分段读课文(读后评议)
5 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南昌探望藤王阁都督孤鹜拍案叫绝
三、学习生字:探昌篇章突读共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理解课文,理解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谁?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板书:很有才气
二、围绕“王勃很有才气”学习课文
1 课文的那些语句说明王勃很有才气?请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小组讨论学习)
2 全班讨论交流
相机出示:
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藤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藤王阁序》……名文。
3 《藤王阁序》中的哪一句诗写得最好?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这句诗写了什么?请同学自己在书上找找答案。
4 指导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正因为王勃观察得很仔细,所以他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三、齐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
一、齐读全文
二、背诵第三段。(出示投影片)
看图指名背、齐背
三、练习背诵第四段
四、补充练习
1 组词
篇绝诵思
遍决通恩
2 填合适的词
的云霞地飘荡
的秋景地飞翔
五、完成《习字册》上的词语书写
《少年王勃》说课 5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拼音之窗
lóu gé dū dū tàn wàng pāi àn jiào jué
( ) ( ) ( ) ( )
wén zhāng yě yā qìn g hè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 ( ) ( ) ( )
二、对号入座
凝望 眺望 望着 仰望
1、王勃站在窗前,( )着江上迷人的秋景。
2、他( )大海深处,思绪万千。
3、小明( )着空中闪烁的星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4、爸爸( )儿子可爱的脸庞,幸福地笑了。
三、找朋友(根据横线上的意思写词)
①这时,爷爷忍不住拍着桌子称赞:“好书!好书!” ( )
②登上望江楼一看,只见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 (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课文直通车(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转回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 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时 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 奇才 真是奇才
(1)给文章最后一句话加上标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才华横溢、才智过人的人?用“——”画出有关语句。
(3)你知道“初唐四杰”指哪四人?
(4)你能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吗?
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杨升庵的“澡盆”
杨升庵是明朝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大文学家
杨升庵年幼就( ),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他特别喜欢游泳,一到热天,就到门前的小河里去玩个痛快。
有一天,他正在河里游泳,远远地看见衙役们举着“回避”“肃静”的牌子在前面鸣锣开道,县太爷坐着轿子,在一群衙役( )中走过来。县太爷来到小升庵附近,看他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不回避他,觉得这孩子可气又可爱,想逗逗他,便叫人拿了岸上的衣服挂在一棵大树上。县太爷下了轿子,对小升庵说:“今天我给你这个小神童出个上联,你若对得好,我把衣服还你,若对不上来,那就在水里泡着吧!”
小升庵一听对对联很高兴,便两手很夸张地抠抠耳朵说:“我( )。”
县太爷被他的滑稽样逗乐了,一指那棵大树:“千年古树当衣架。”说完就想朝轿子那儿走。打算坐在轿子里等小升庵对出下联。谁知,他还没转过身去,一个童声就喊起来:“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太爷一惊,( ):“真是神童啊!”于是亲自取下衣服送到小升庵跟前,说:“你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气魄,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
1、先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然后将它们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前呼后拥 聪颖过人 脱口而出 洗耳恭听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县太爷看着杨升庵,觉得他可气,是因为( );觉得他可爱,是因为( )。
3、县太爷想出了什么办法来逗他?结果怎么样?
《少年王勃》说课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王勃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
3、师:我们可不可以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之后来讨论王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试用几个字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才气)
4、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仔细地大声朗读这一段,看看才气在什么地方展现?
1、交流:“奇才,真是奇才!”
(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讲故事)
有一年,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王勃路过此地,也被宴请来参加。他人小年纪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其实,都督早已叫他的女婿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有面子。
宴会开始了,客人们喝酒祝贺,很热闹。这时,都督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客人们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在是非常得开心,你们都是大文人,希望能为这滕王阁作一篇文章留作纪念。”说完,就装模作样地请宾客们做文章。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生交流
(5)请读——“奇才,真是奇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交流
(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
(6)王勃让都督从自以为是到很欣赏他,靠的是什么?(才气)
2、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这一段?生交流
(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那他画竹子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他在自己家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所以他每次画竹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后来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3)现在谁来读读这个成语?指名读。(读出自信来!)齐读
(4)师:王勃也是胸有成竹的,也就是说他在心中已经写好了,这叫打好“腹稿”了。“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出示这个小“介绍”:
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当然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在静心思考,构思文章。等到思考完之后,他掀开被子,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5)引读:当时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同学们,当时王勃心中已经想好了,为什么他不说:“让我来写!”而要说:“让我来试试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谦虚)
(6)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很谦虚)
(7)我们都知道,参加宴会的有好多人,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8)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敢答应”?(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相比之下,王勃却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9)其他宾客都很为难,而王勃“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几写成了。”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
(10)什么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生交流。能不能换几个词语来说说看?生交流
3、师:王勃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几写成了《滕王阁序》,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师:这是《滕王阁序》
6、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然后将诗句对照起来体会。生自由读。谁来谈谈你的体会。生交流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练习练习,试试将江上迷人的秋景通过你的朗读美丽起来。
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2、师:这么美的景色王勃写时就用了一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师: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我们不禁要感叹14岁的王勃真不简单,不只是我
4、“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案”有几种意思,出示:
(1)长形的桌子(2)提出计划、办法等的文件(3)事件
你觉得这里的“案”选哪种解释?生交流。理解了这个“案”字相信这个词语就理解了,谁来演一演都督当时是怎样拍案叫绝的。
指名表演读。练读,读出感叹语气。齐读。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全文共七段,1017个字,你对比你大两三岁的王勃能写这么好的文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说说王勃为什么会如此有才华吗?(刻苦、爱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机会)
四、拓展: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人? (司马光、骆宾王……)
生交流
师介绍:骆宾王与王勃在小的时候就显现了才华,在文学上都很有成就,并与杨炯、卢照邻一起称为“初唐四杰”。
出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少年王勃如此才华横溢,令人折服,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进入时光隧道,来到1300多年前的滕王阁前,认识少年时代的王勃,拿起书本,齐读课文。
五、作业:
1、(必做题)写一写“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描写的情景。
2、(选做题)写一段话,比一比看谁能用上“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胸有成竹”这些词语。
《少年王勃》说课 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王勃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
3、师:我们可不可以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之后来讨论王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试用几个字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才气)
4、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仔细地大声朗读这一段,看看才气在什么地方展现?
1、交流:“奇才,真是奇才!”
(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讲故事)
有一年,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王勃路过此地,也被宴请来参加。他人小年纪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其实,都督早已叫他的女婿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有面子。
宴会开始了,客人们喝酒祝贺,很热闹。这时,都督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客人们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在是非常得开心,你们都是大文人,希望能为这滕王阁作一篇文章留作纪念。”说完,就装模作样地请宾客们做文章。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生交流
(5)请读——“奇才,真是奇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交流
(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
(6)王勃让都督从自以为是到很欣赏他,靠的是什么?(才气)
2、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这一段?生交流
(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那他画竹子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他在自己家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他经常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所以他每次画竹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后来就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
(3)现在谁来读读这个成语?指名读。(读出自信来!)齐读
(4)师:王勃也是胸有成竹的,也就是说他在心中已经写好了,这叫打好“腹稿”了。“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创下来的。出示这个小“介绍”:
他写文章的时候,开始并不认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磨,然后美美地喝上几杯酒,拉起被子便蒙头睡觉,当然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在静心思考,构思文章。等到思考完之后,他掀开被子,提起笔来就写,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人们就说王勃这叫打腹稿。他的许多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5)引读:当时王勃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同学们,当时王勃心中已经想好了,为什么他不说:“让我来写!”而要说:“让我来试试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谦虚)
(6)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很谦虚)
(7)我们都知道,参加宴会的有好多人,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
(8)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其他人“你看看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敢答应”?(都督要求当场写庆贺的文章,时间又短,怕写不好,有难度。相比之下,王勃却是“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9)其他宾客都很为难,而王勃“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几写成了。”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
(10)什么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生交流。能不能换几个词语来说说看?生交流
3、师:王勃写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几写成了《滕王阁序》,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师:这是《滕王阁序》
6、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然后将诗句对照起来体会。生自由读。谁来谈谈你的体会。生交流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练习练习,试试将江上迷人的秋景通过你的朗读美丽起来。
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2、师:这么美的景色王勃写时就用了一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师:读到如此美丽的佳句,我们不禁要感叹14岁的王勃真不简单,不只是我
4、“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案”有几种意思,出示:
(1)长形的桌子
(2)提出计划、办法等的文件
(3)事件
你觉得这里的“案”选哪种解释?生交流。理解了这个“案”字相信这个词语就理解了,谁来演一演都督当时是怎样拍案叫绝的。
指名表演读。练读,读出感叹语气。齐读。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全文共七段,1017个字,你对比你大两三岁的王勃能写这么好的文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说说王勃为什么会如此有才华吗?(刻苦、爱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抓住机会)
四、拓展: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人? (司马光、骆宾王……)
生交流
师介绍:骆宾王与王勃在小的时候就显现了才华,在文学上都很有成就,并与杨炯、卢照邻一起称为“初唐四杰”。
出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少年王勃如此才华横溢,令人折服,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进入时光隧道,来到1300多年前的滕王阁前,认识少年时代的王勃,拿起书本,齐读课文。
五、作业:
1、(必做题)写一写“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描写的情景。
2、(选做题)写一段话,比一比看谁能用上“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胸有成竹”这些词语。
《少年王勃》说课 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显示滕王阁的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 (在图片的下面出示《滕王阁序》四个字)在这篇文章里有一� (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是一位14岁的少年,叫王勃。(出示少年王勃的图片)
2、一座楼,一篇文章,一个句子,一个少年,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了解《滕王阁序》背后的故事,了解少年王勃。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少年”的“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学生自由读,教师行间巡视。
3、组织学生交流读词、读句情况。
出示词语,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滕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采用个别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巩固学习的效果。
认识一个多音字“都”,会用两种读音分别组词。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交流长句子的朗读。
(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再读课文,要求: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在相关的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5、组织学生交流,梳理课文的内容。
教师引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故事发生在一年的 。少年王勃路过南昌去探望父亲。一位姓阎的都督宴请客人,邀请了 。席间,都督让客人们 ,大家谁也不敢 。王勃 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于是,他 , ,一会儿就写成了。都督看到“ , 。”这两句时,连声赞道:“ ! !”
6、初读了课文,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中具体的句子有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王勃的才气。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少年王勃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人,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2、组织学生交流。
出示句子:“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指名读这句话,从“听说”感受到都督觉得王勃怎么样?
补充相关的资料:王勃,字子安,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 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 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 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此时的少年王勃已经很有名气,所以文中说都督听说他很有才气,想邀请他来参加宴会。3、练习感情朗读。
四、总结
少年王勃是否像传说中说的那样有才气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五、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教材简解】
《少年王勃》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人物故事,也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即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华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重点、难点】
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朗读、品悟课文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设计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不论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王勃才气的感悟,都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组织交流。将读作为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划分为2课时。下面着重要论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教学大致的思路分为五大板块:一、导入新课:由滕王阁引出文章《滕王阁序》,引出少年王勃。二、初读课文:练习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联系课文具体语句谈谈王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王勃的才气。四、学习生字: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练习描红、书写。